陸生元年

陸生元年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木馬屠城?楚材晉用?

2011年,928位陸生正式來台就讀
社會大眾與媒體在政治、法律、經濟面的種種焦慮與波瀾,所為何來?

親身走訪100位以上陸生
透視 畫界/指認/印象/偏見 背後的真實故事

一本時代洪流之下 命運與命運交匯之書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學界、業界一致推薦:
刁洪智(鉅亨網執行長)
王振寰(政大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朱學恆(網路知名部落客)
李紀綱(SAXO盛寶金融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
李家同(前暨南大學校長)
李慶琦(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吳思華(政治大學校長)
林建甫(台大人社研究院副院長、海基會顧問)
高承恕(逢甲大學副董事長、講座教授)
梅家玲(台大中文系教授)
張華平(中華信用評等公司總經理)
傅盈西(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黃旭宏(旭聯科技董事長)
甯耀南(ETS台灣區代表)
廖元豪(政大法律系副教授)

2.本書作者群由兩位陸生和兩位台灣人組成,作者群透過各種途徑認識陸生、陸生的陸生朋友,並且積極參與各項陸生座談會,以滾雪球的採樣方式訪談了近百位陸生,盡可能兼顧受訪者大陸原居地的平衡、來台就讀大學部與研究所的平衡、性別與領域的平衡,從首屆陸生的真實故事反思台灣未來。

3.有別於坊間「由他者看台灣」的「陸生對台印象式」書籍,本書罕見的從台灣民眾的立場出發、是一本與台灣大眾一起分享的人文省思。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相關影片

好書分享:陸生元年

名人推薦

推薦序 不入修羅場,焉得金剛身
朱學恆

我經常到處演講,在數百場次的經驗中,在兩岸做過的演講比例大概是大陸一場對上台灣八場左右。
光是在演講經驗中可以分享的兩岸不同之處就十分之多。我去過台灣最頂尖的學府演講,活動既沒有強迫,也不點名,也沒有學分,更沒有什麼時數抵免;但有位同學一進來就趴著睡覺,中間醒來左右看看又繼續睡,絲毫沒有想加入討論的動作,甚至當我直接對她提問,為她解釋我所問的問題(因為她睡覺錯過了),她最後依舊懶散的拒絕回答問題,我只好當場請她離開。
這件事情讓我困惑的倒不是什麼尊師重道的議題,我是專業演講者,就算台下全倒光了我還是拿一樣的錢,尊重又不能當飯吃。
但我真正困惑的是,她幹嘛要來?或者是更簡單一點的問,她幹嘛要讀大學?
而這也是我詢問許多台灣大學生,卻得不到什麼真正屬於他們答案的一個關鍵問題。
因為很多台灣的大學生讀大學是為了父母的期待、主流價值告訴他們一定要這樣做,所以當他們完成這輩子被告知一定要做的事情之後,接下來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讀大學,到底是為誰讀的?
為了推廣開放式課程,我在大陸則是在超過二十所以上的大學演講次數大概是五十次以上,透過跟學生社團活動,一次又一次的把演講很艱難的辦起來。(因為只能跟學生社團合作,他們多半很不容易借到場地,借到了也不會是最理想的場地)所以有的時候演講一開始,場內只有稀稀疏疏十幾個人(因為只能靠學生社團宣傳,效果通常不好),甚至還有根本不是來聽演講,只是因為這邊有個空教室,他想要來這邊看書準備考試,所以找個位置坐下來的學生。
但是,從無例外的,我的聽眾都會越來越多,不管是在復旦大學的溫書教室,或是在同濟大學的工科大樓,北京大學的小小課堂,同學們會慢慢的聚攏來,不管是他剛好在隔壁聽到這裡很吵,或者是經過走廊一時好奇停了下來,他們都會主動願意來參加演講。我曾經問過他們原因,他們的答案很簡單,這演講免費,看起來又很精彩,為什麼不來聽聽看呢?反正一定沒有損失啊。
而我在幾年前推廣開放式課程的許多演講和內容時,很多大陸的學生跟我反應,內容很好,但是因為校內網路太慢,下載太久,根本沒辦法上我們的網站去使用和觀看。我們想出來的折衷方案就是把演講內容整理成報紙模式的開本,把影片複製到光碟裡面,請同學幫忙發到大學的每一個寢室去。光是這麼克難的作法,我們每個月就可以至少發出一萬份,也有很多人回應這讓他看到截然不同的知識和可能性。甚至鼎盛時期,我們的開放式課程的義工和使用者在兩岸各佔一半,然後還有好幾次因為我們推出的演講太受歡迎,整個機器被大量上來下載的大陸網友給擠爆了。
你可別以為我要拿這些所見所聞來說教。說什麼台灣學生不夠勤奮,真是該跟大陸學生學學才對。
不,我認為這些事物必須要親自經歷之後才會獲得答案。
因為我認為台灣的教育界現在最需要的是競爭。你如果不能把這些學生們推上國際舞台,你就必須要想辦法讓國際舞台拉到他們面前。
不管我們這些大人看到什麼,對新一代學生只是單純的苦口婆心都是沒有用的。你得讓他們接觸新的刺激、接觸新的可能、接觸新的知識和新的生活模式。
不入修羅場,焉得金剛身。
台灣的大學教育已經把幾乎所有的競爭和磨練通通延遲到畢業之後:課堂給分當太多人會讓學生滿意度太低,學校還要輔導老師;我的一個朋友在學校開早上八點的課,某天一到現場發現一個學生都沒有,於是他決定反省自己。
私立學校還有提前一週給學生來上看看課程內容的「預覽服務」,只要學生聽了覺得不滿意,或者是老師比較嚴格,落跑退選的人就會多到讓課開不成。
所以,讓新血可以注入台灣的教育界絕對是正確的,因為那會把真正的競爭帶到學校裡,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把磨練年輕人的環境和狀況設定到一切都舒適無比,過著爽歪歪的生活。只有進入社會之後才開始讓他們自己摸索,開始提昇自己符合企業的需求。
台灣的教育體系不願、也不敢設計出真正鍛鍊學生的環境和課程,難怪台灣的企業永遠抱怨找不到適合的人才。
但是,既然要把這股注入的新力量為台灣社會所用,你就必須有尊嚴、公平的對待他們。任何的過度歧視或是過度保護都無法把這類衝擊性的力量發揮到最大。
所以有幾件現行的作法我是很反對的:
一、 大陸來的學生就是留學生,稱呼「陸生」目的就是在於特化他們。經過特化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真正融入社會和帶來衝擊的。(當然我理解書名和面對一般人時解釋的必要性,但我真的很討厭把蔬菜稱做大陸妹。)
二、 把他們當作台灣很多學校招生不足的解決方案。拜託,這些學校如果在台灣招不到學生,你怎麼能夠期待它們可以賣給任何一地來的留學生?台灣的教育就是不夠市場化,這些招生有問題的學校如果不能融入市場機制,那就表示該被淘汰。難道推廣觀光的意義是把台灣人不要的東西賣給觀光客?或者是把台灣人不需要的學術商品賣給留學生?
三、 持平的對待留學生才能讓他們發揮競爭力(和強迫把台灣學生拉入競爭的效果)。也就是說你既不該特別補貼他們,也不該特別貶抑他們。不久前的健保爭議,我主要的反對點是政府不該特定針對大陸留學生補貼健保,每個人不過補貼五百元,大陸的留學生是負擔的起的。其他所有的三限六不我認為除非政客們可以解釋大陸留學生在某些議題上「特別」容易造成台灣人權益受損,否則我覺得都沒有意義。而為了吸納人才所該給的獎學金、工讀金也都該給。你不優先解決台灣有大量的學生申請學貸去讀他跟本不想要讀的大學的問題,只是斤斤計較留學生該不該打工,該不該領獎學金,只是同樣避而不見真正最大的問題而已!
對台灣的學生我要說:孩子,這些競爭你們遲早要面對的,有更多時間準備,有更多緩衝期讓你跌倒再站起來絕對是好事。不要害怕競爭和新的力量,殺不死你的,只會讓你變得更堅強。
對大陸來台灣的留學生我要說:孩子,不要太過浪漫化看待台灣和台灣人。你說的在台北街頭看不到垃圾桶對我們是很不方便的事情啊!害我經常要找百貨公司或是超商丟垃圾啊!請好好享受和經歷台灣的一切吧!
你知道的,如果台灣學生都搶後三排,大陸留學生都搶前三排,這樣教室就會平均坐滿了,不是嗎?
台灣自始自終就是包容各種各樣外來新血的土地啊!從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成功、漳州泉州的羅漢腳們、日本殖民者、中華民國政府等等,一個又一個的外來力量,不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提升了我們的包含力和生物多樣性嗎?

對於留學生(來自任何地方),除了怕我們吸引力不夠之外,我們有什麼好怕的呢?
*朱學恆,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開放式課程計畫義工。

簡介

「台灣社會對待陸生的態度,關乎他們從台灣帶什麼樣的風景回中國!」

  2011年,民國100年,陸生元年。
  這一年看似尋常,但在兩岸大歷史與個人小機緣的交會下,首屆928位中國大陸學生,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大學高考中走出一條新路,來到台灣攻讀學位。
  他們在台灣進修學業,被當作兩岸競爭的參照對象;與台灣人談轟轟烈烈的戀愛,苦惱日後是否要當陸配;爭論統一獨立,與立場迥異者鬧個不歡而散;藏身西藏抗暴遊行隊伍,一邊觸摸社會運動的脈搏,一邊躲避攝影機的鏡頭。
  這一年,我們看到陸生與台灣的愛恨交織,更看到兩岸青年從庶民生活中泯除了國仇家恨。
  陸生藉由學生身分見識到民間社會的柔韌,台灣也從陸生身上窺探政治、經濟圖像外的中國大陸。
  在全球化與區域化同步進行的年代,台灣能否從「亞細亞孤兒」的焦慮中走出,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未來?
  藉由陸生在台的第一年經驗,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面對崛起中的中國大陸,台灣擁有厚實的文化資本,而解決焦慮的唯一辦法,就是開放心胸、容納異質。
  陸生元年,讓兩岸學子間的「柏林圍牆」漸次倒塌,民主、自由、人權的思想可望穿透更大的土地、征服更廣的人心;台灣應該更自信!

--本書作者親身走訪近100位陸生,融合個人經驗與社會觀察,共同譜寫出一本時代洪流之下,命運與命運交匯之書。--

作者簡介

黃重豪,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在學期間,走了幾趟山地、農鄉、漁村、部落,又在首都街頭看到來自鄉村的老婆婆在環評會場外淚流不止,因此立志交織書寫與行動,努力紀錄落在大眾眼角餘光外的小地方、小人物、小故事。

  賈士麟,祖籍陝西,生於四川成都,長於北京,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哲學系學士畢業。曾經在北京從事記者的工作,首屆來台陸生,目前來台就讀於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希望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華人社會的現代化。

  藺桃,湘妹子,生於兩岸都發生巨變的一九八七年。兩岸破冰的二○○五年,考入千年學府湖南大學。主修新聞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一心圖以媒體之公器,針砭時弊,記錄時代。愛上台灣文藝電影,種下一顆「台灣環島」的種子。二○○九,兩岸熱戀之年,從象牙塔中畢業,先後任福州、杭州兩地報業記者,首屆陸生,現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想在台灣做另一個自己,通過台灣看另一個大陸。

  葉家興,出生在電影《冬冬的假期》裡的小鎮苗栗銅鑼,一九九六年離台前在金門太武山麓服役兩年。熱愛文字工作,也熱中公共參與,曾擔任《建中青年》編輯、台大大陸社《望神州》總編、台大《大學新聞》總編、台大電機系學代、大學新聞社社長、一九九○年野百合學運文宣小組成員、威斯康辛大學台灣同學會副會長、《麥城台灣情》總編輯。在威權時代的部隊中深受猜忌與懷疑、監控與隔離之苦。因緣際會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十餘年,見證到和解與融合的力量,深信「陸生元年」是改變歷史的關鍵一年。2013年,葉家興於雅虎奇摩刊出作家專欄「想我陸生夥伴們」。

目錄

【寫在書前】

推薦序 搭起兩岸未來的橋樑/王振寰
推薦序 不入修羅場,焉得金剛身/朱學恆
推薦序 跨境人才競爭別落人後/李紀綱
推薦序 《陸生元年》為陸生政策解除迷魅/李慶琦
推薦序  高教是台灣的軟實力/林建甫
推薦序 一個新紀元的開始/梅家玲
推薦序 懷念我的陸生良師益友/張華平
推薦序 兩岸少年「派」的奇幻旅程/黃旭宏
推薦序 別讓我們台灣下一代成了國際上的孤兒/傅盈西
推薦序  借鑑美國留學策略的經驗與教訓,營造陸生留台的包容、多元環境/甯耀南
推薦序 「異想」的火花──陸生交流的燦爛經驗/廖元豪

自 序 愛與善意,終將見證歷史/葉家興



【正文】
開場白 陸生元年的扉頁
01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圍城
02 拳頭敲開的大門
03 層層難關來台灣
04 青春的另一種活法
05 台灣,故鄉或異鄉?
06 台灣,過去或未來?
07 劃地,但不自限
08 陸生的公民學分
09 台灣應該更自信
尾聲 這不是一條單行道/葉家興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