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流

大寒流

  • 作者 / 落蒂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10
  • ISBN / 9789863264675
  • 定價 / NT$ 320
  • 優惠價 / NT$ 288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一切都如海浪
一再一波波的衝向我
那曾使我滅頂的往日大海
一再的在我腦中盤旋
──〈夢境〉


本書特色

* 詩人蕭蕭、林煥彰、向陽,專序推薦。
* 特別收錄香港詩人余境熹對落蒂詩作的評析專文。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相關新聞

名人推薦

【歷經春和夏豔秋熟冬寂的〔大寒流〕】/蕭蕭

[一、縱橫而行的落蒂]
  我在「大暑」的節氣裡,閱讀落蒂(楊顯榮,1944- )的《大寒流》,體驗這春和、夏豔、秋熟、冬寂的人生三溫暖,沉思這十之八九不如意、十之一二小如意、大如意的人生歷程。
  落蒂,一九四四年出生於嘉義,讀過台南師範普師科,又讀高雄師範學院英文系,再進入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就讀,落蒂曾是上世紀七〇年代「風燈」詩社主編、創辦《詩友》季刊、主編《文學人》季刊,又擔任泰國、印尼《世界日報》「小詩賞析」專欄作者,曾經榮獲新詩學會優秀詩人獎、詩運獎、詩教獎、文藝協會論評獎、五四榮譽文學獎章,榮譽頻仍降臨。
  《大寒流》大部分是他七十歲以後這三年的詩作,但是為什麼卻將七十之後的作品定名為《大寒流》?這真是一件值得探索的事。
  大暑的節氣裡,努力閱讀《大寒流》,那是經歷春和夏豔秋熟冬寂的人生歷程的《大寒流》,或許會有一些答案吧!
  落蒂這一生最常接觸、接觸最久的兩個新詩社團,一是綠蒂(王吉隆,1942- )所帶領的中華民國新詩學會,一是張默(張德中,1931- )所帶領的創世紀,這期間倒是有些有趣的現象值得在序文中談談說說,增加我們對落蒂其人其詩的認識。
  詩壇人士最初認識「落蒂」之名,往往會被「綠蒂」所混淆,蒂字相同,落、綠同聲,兩人年紀相仿,出生地雲嘉相近,詩風因而相似,集名的同質性亦高:綠蒂有《綠色的塑像》、《坐看風起時》、《風的捕手》、《夏日山城》、《春天記事》、《北港溪的黃昏》等詩集,落蒂則有《煙雲》、《春之彌陀寺:落蒂詩集》、《詩的旅行》、《一朵潔白的山茶花》、《詩寫臺灣》、《風吹沙》、《大寒流》等。但綠蒂成名極早,落蒂之名恐怕會湮沒在綠蒂之下。何況,「落蒂」的同音字,有蘋果「落地」的落地,有名落孫山的「落第」,很少人會想到「瓜熟蒂落」的成熟之美、豐收之喜,更不會引伸出「水到渠成」、「迎刃而解」、「順理成章」的俐落瀟灑。「落蒂」的詩歷程,早年或許就是漫長地在等待那「瓜熟蒂落」的日子裡度過,如今,七十之後,瓜熟落蒂,那大寒流的意象究竟來自何處?
  六十以後的向明(董平,1928- ),余光中(1928-)說他「向晚愈明」,他欣然接受,八十以後,他以創作、評述,自我證明,詩作愈明,精神愈出。七十以後的落蒂,是不是也以自己的創作證明自己年少的預言:落蒂──瓜熟?
  落蒂最早參加的詩社是「風燈」,但北漂後加入的是穿越一甲子、橫跨兩世紀的「創世紀」(1954- ),這是兩個年歲不同、背景相異的詩社。六十年來「創世紀」一向以超現實主義為尚,「風燈」落蒂的詩作、詩評則維持曉暢明朗的均一風格,在眾多前輩詭譎的詩風中,眾多前輩響亮的名聲裡,如何脫穎而出,未嘗不是落蒂的另一個心理壓力,二○一五年之後落蒂擔任「創世紀」社長職位,是不是又有一種要把詩壇帶向哪裡的責任感的無形壓力?
  《大寒流》詩集分成四輯,輯一即是主題詩之大展,與集名相同就稱為〔大寒流〕,佔去全書一大半篇幅,是落蒂七十後這三年來的生命之觸動、顫慄與思索,是盪開小我肉體的苦痛,以此苦痛去碰撞、去繫連大我社會的災厄。輯二〔武界傳奇〕及其後的〔飛升與沉落〕、〔失落的地平線〕輯,則是四處遊歷後的自我撞擊,從金馬外島、日本到大陸昆大麗的域外感,是離開臺灣母土彷彿離開現有肉體的靈魂撞擊,或許不能以遊客的身分進入這批詩作,不能以單純的旅遊詩看待這些詩中的遊思。
  落蒂的詩縱橫這世界,我們也進入他的詩世界縱橫而行吧!
  
[二、縱時向的境內大寒流]
  是的,〈大寒流〉這首主題詩就可以看見落蒂的使命感,關乎國際、關乎民生,從內心、從網路,時而現實、時而想像飛馳:
  
  「大寒流竟從內心吹來」──從內心而來的寒流,不寒而慄
  
  「面對著熱鬧的人群/閃爍的廣告明星眼眸/客滿的飲食文化城/排隊搶票的某歌星演唱/我的煩憂只隔著一道短小的牆」──內心與外象的對比
  
  「從網路抓來的世界各地資訊/看著各國爭先恐後的向榮」──網路與現實的對比
  
  「彷彿墜落到蠻荒邊城」──想像的飛馳
  
  「坐在千里黃沙的土地上/看著躍馬長嘶的敵騎

  漫天烽火燎原燒起」──想像的結束
  
  「而人們偏偏無感的划拳行酒令」──現實的冷感
  
  「任大寒流在室外呼號」──現實的寒流
  
  「酒酣耳熱中/大老鼠已在暗巷排水溝中猖獗」──內心的擔憂
  
  「防水閘門早已破損/大海逆擊倒灌誰也來不及奔逃」──真正的寒流
  
  這首詩糾結了落蒂一生的春和夏豔秋熟冬寂,屬於他的、屬於土地和時代的、屬於現實和現實之外的黃沙烽火。
  或者,用一首小詩〈瀑布〉來模擬這種矛盾的心境,那是直直的連時帶空的縱落,在歡呼和哭泣之間,驗證弘一大師的偈語「悲欣交集」:「我是一條/被懸崖切斷的河流/從百公尺垂直而下/面向迷濛虛無/日夜傾聽/人們的歡呼/和哭泣的水聲」
  年齡跟落蒂相近的我、內心總有一處陽光曬不到的我,喜歡繼續追問:「誰是那懸崖?」竟然切斷我!
  近三年(2015-2017)落蒂成詩極多,「人生七十才開始」,古人一直這樣流傳,但開始「做甚麼」呢?古人也一直沒說,或許「早就該大大的放逐/放逐自己於一個無人的原鄉」,但落蒂並未放逐自己,他一直在那紅塵裡覷眼觀看,所以,有詩──春和夏豔秋熟冬寂糾葛不斷的詩。
  在縱時向的〔大寒流〕裡,落蒂是焦急的,以〈生成〉來說,人工的建築是「一點一滴由磚瓦碎石木片/慢慢堆疊而至數十層/顫危危的立在大地上」,那是亂無章法的醜陋,但連一座森林的擴大,他也認為是一棵樹一棵樹「逐漸的種植生長/以致於濃密到阻隔所有視線/我們便被圍困在裡面」,那是一種無所不在的被圍困的荒城之慌。以〈故事〉為例來看,落蒂有著「薛西佛斯」式的循環悲哀:「故事將會再重新/上演一次/且永遠不斷的/演下去」。因此,在他的詩中,「教堂鎖著,鐘聲不響」,當然也聽不到佛號。即使換個意象思維,他也頻頻追問「冬夜的風狂吼著/你心中的風信旗是否改變方向」?
  要不,自己竟像一顆「旋轉的頭顱」:「向左也不是/向右也猶疑/一顆旋轉的頭顱/如陀螺嗡嗡響個不停」。
  沒錯,落蒂焦急地為眾生尋找方向,尋找燈光,「只要垂落一小小的螢光/我就得到永恆的照耀」,圖書館的意象,古書溫暖的召喚,因而成為他人生之河的自然流向,大寒流之下取經的地方、取暖的所在。

[三、橫斷面的域外小觸鬚]
  接下來的三輯詩作,大部分還是近三年的作品,都可以屬於大範圍的旅遊詩,這一點,七十以後的這三年,落蒂像極了壯遊四海的壯年張默,一路一帶,一帶一輯。這三輯詩作從金門、馬祖、山林臺灣,到日本、雲南、海南,因為詩會而會友,因為詩會而外遊,都留下了行蹤,留下了左與右的衝撞,內與外的拉扯,春和夏豔秋熟與冬寂的糾葛。
  仔細閱讀這三輯旅遊詩,旅遊報導的敘述成分極少,詩會聯誼的酬唱之情也不多,輯二的〔武界傳奇〕雖然也有臺島的旅遊詩,卻是遠離塵囂的深林山坳,此輯先將金門、馬祖的詩作置放前頭,第一首是二○○五年的舊作〈金門碉堡──記八二三印象〉,最後的結尾將老兵的心境、時代的尷尬,點化得極為亮眼:「坐在碉堡射擊口的老士官/狠狠的把槍扔在地上/啐了一句/他奶奶的打了一整晚的砲/也不會挾一張/故鄉的消息過來」。其後各首金門行的作品都以「散文詩」方式表達,這些設計,顯然都有意以時間、以空間、以書寫方式「陌生化」,將這些詩作拉到「域外」的作用在。
  輯三是〔飛升與沉落〕,旅日之作,落蒂刻意寫出時間的老朽、敻遠、腐味,將遠本就是域外的日本經歷拉得更遠,彷彿有著唐朝的檜木香沉沉地漂浮著。如〈黑部立山雪牆──旅日手記之一〉,落蒂以「一片冷寂的白」拉開了心與紅塵的距離,拉出了「域外」的玄思可能:「讓宇宙的浩瀚/形成那一堵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的白/那一堵延伸到無限/延伸到前後上下左右/一片冷寂的白」這樣的域外感,完全表現在輯四的〔失落的地平線〕。
  〔失落的地平線〕主軸放在昆大麗,東巴文明,香格里拉,神秘安祥的境界,如落蒂所言,「千百代的光陰」在這裡,彳亍、流連,「一種生命的律動」在這裡,自然的前俯後仰。
  這是現實的大寒流裡,敏感而溫熱的小觸鬚。
  這是七十後的歲月中,域外的玄思,小小的人生慰藉。
  (二○一七年大暑後處暑前台北市)

==========

【詩,讀他,讀心,讀情──讀詩人落蒂詩集《大寒流》兼代序】/林煥彰
  
  詩,讀他,讀心,讀情,還得再讀什麼?
  他,這裡指的是作者,是詩人;讀心,讀情之外,還有什麼可讀?這些都是我自己在問我自己,要不要給答案,要怎麼給答案?我都還在想。
  他,是老友,是詩人,是落蒂;是老友,可是我未必就能懂他;落蒂,這個詞,應該可以理解它字面的意義,如以瓜果來說,它就是成熟的;但常常聽他自己說:落蒂,閩南語諧音──落第,指的是留級,做什麼都不好,不及格!我知道,這是他的自謙,從年輕開始寫詩,取的筆名,他就這麼謙虛。他這麼謙虛就一路孜孜不倦的創作,很踏實的累積了很多很好的成果。現在還在累積……
  讀他,落蒂的本名楊顯榮,這位老友,認識幾十年了,我常常大而化之,平時真的我不太認真的認識他這個人;他,真正的落蒂是位什麼樣的詩人?要說他的普通,實在不是我認為的普通,我現在把他的本名和筆名拿來放在一起,認真對照,才發現:顯榮和落蒂(第)的字義,完全兩碼子事,有完全相反的旨意!這讓我突然醒悟,老友他原來平時說的話,常常都不是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像開玩笑,卻又似隱含不知所云的,有相反的意思。因此,我認為他是大智若愚型的詩人,深藏着得慢慢用心讀他的心靈,讀他的空靈;我能讀到的不是表面看到的他,因為我連我自己也讀不懂自己。
  落蒂的詩好讀嗎?你能讀懂嗎?通常我不敢說我能讀懂詩,那是很危險的;我說讀詩讀心、讀情,我是試着用心去讀,用心去感受,我能感受多少算多少;我習慣用這樣的不確定、不功利的模糊方式在讀詩,我重視心靈的感受;我在乎一首詩有心無心,有情、無情,它給了我哪些啟示、哪樣的感受……,我為何讀它,而又一而再的讀?
  讀心、讀情之外,我還能讀出什麼?我的內心的需求是什麼?
  寫詩,我習慣認為寫詩像採礦,生命是值得挖掘的。
  詩人落蒂兄的新詩集《大寒流》,還未出版,我能有機會先拜讀,十分榮幸。讀他的詩,很親切;他的詩,他是不做怪的,一向都是讀得很愉快;他的詩,有很多我所沒有的十分珍貴的人生、深刻的挖掘、獨特的感悟。
  《大寒流》分為四輯,超過百首,相當豐富、多元多采;而且每一首都在報紙副刊、詩刊、雜誌發表過,包括:《秋水詩刊》、《創世紀詩雜誌》、《乾坤詩刊》、《華文現代詩》、《海星詩刊》、《自由副刊》、《聯合副刊》、《中華副刊》、《文訊》、《野薑花詩刊》等,能見度非常高。寫這部詩集的詩,他的足跡遍佈台灣各地,還遠及金門、馬祖、日本和中國大陸……,很多我都沒有走過的地方,即使走過了,我也未必有詩可寫!
  輯一:大寒流,約有五十首,從第一首〈大寒流〉開始,其篇幅和份量,佔整部詩集的一半;足見詩人落蒂自己對這部分作品的重視,我們當讀者的,也應當重視它,別輕輕讀過。
  輯二:武界傳奇,第一首〈金門碉堡──記八二三印象〉之後,有五首散文詩形式的作品,值得細細品味,不僅是書寫戰地,更堪玩味的是他散文詩的成就,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
  輯三:飛升與沉落,第一首〈在楓紅中飛升與沉落──黑部立山賞楓心情〉等旅日詩作二十多首,雖屬書寫旅遊心情也深及心境。
  輯四:失落的地平線,第一首〈膜拜──為馬祖文化節朗誦而作〉,二○一○年十月應邀在湄州島媽祖廟前朗誦,是一首長達五十行的詩作,雖屬民間信仰題材,他寫來也氣勢磅礡,相信那是一次盛大的演出。
  落蒂這部詩集的作品,始於二○○五年至二○一七年六月,而集中於二○一五、一六、一七年為最多,可見將是他接近巔峰造極之作,作為讀者,我們是不能大意的,必須多留意他的更高峰的發展。作為老友,寫詩的同好,我更要好好的仰慕他。祝賀他。
  詩人詩心,詩情,我讀他的詩的空靈……
  (2017.08.25\11:24 研究苑)

==========

【蒼茫與化境同在──讀落蒂詩集《大寒流》】/向陽
  
  落蒂(本名楊顯榮)從年輕時就以詩聞名,一九四四年生於嘉義的他,曾是一九七○年代戰後世代詩社「風燈」詩社的主力,主編過《風燈》詩刊,捲過千堆雪。這一路走來,瞬忽已越半世紀,目前還是台灣元老詩社「創世紀」的社長,持續推動詩運,一無懈怠。編詩刊、推動詩運之外,他讀詩評詩,也頗有建樹,早在一九八一年就出版詩評集《中學新詩選讀──青青草原》一書,造福無數喜愛現代詩的讀者;二○○○年自高中教職退休後,更是傾力於現代詩的文本賞析,分別在《國語日報》「新詩賞析」專欄、《世界日報》「小詩賞析」專欄、《台灣時報》「讀星樓談詩」專欄,分別結集為《兩棵詩樹──詩神的花園》(與吳當合著,爾雅,2001)、《詩的播種者》(爾雅,2003),為愛詩的讀者打開現代詩之窗,指引欣賞與創作的門徑。
  無私奉獻於詩壇,也使他的詩創作量相對銳減,從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煙雲》之後,隔了十六年,他才推出第二本詩集《春之彌陀寺︰落蒂詩集》(1997)和《詩的旅行》(1997);退休後則出有《落蒂短詩選》(2002)、《追火車的甘蔗囝仔》(2005)、《一朵潔白的山茶花》(2010)、《臺灣之美 詩寫臺灣》(2012)和《風吹沙》(2016)等詩集,展現了他在詩創作上的成果。
  
  這本新著詩集《大寒流》,算來是落蒂的第九本詩集了,收入的是他從二○○五年寫到二○一七年的近作,其中分量最多的則為近兩年作品,可說是邁入「從心所欲不逾矩」之齡的總展示。透過這本《大寒流》,可以讓我們看到詩人對時代、社會的憂心,對自然、人文的詠嘆,以及他個人內在心境的呈現。整體來看,落蒂仍維持一九七○年代戰後代詩人明朗的語言風格、關懷社會和土地的寫實精神,他的詩,可讀可解,並不晦澀,在看似散淡平易中,總是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供讀者介入、延伸。他對弱勢者的關懷,對現實生活中的諸多人生相,也有深刻體察,並且能將自身的受想帶入,形成真摯動人的語境,進而形塑特屬於他自己的風格。這樣的作品,在這本詩集中俯拾即是。
  詩集題為《大寒流》,似有深沉寓意,作為與詩集同名的「輯一」也名為〈大寒流〉,收錄作品、篇幅,占整本詩集已過半,收的則是落蒂行年七十之後的詩作,其中有對時代的感慨、有詩人的苦悶與心痛,一如〈大寒流〉這首詩作所呈現的「大寒流竟從內心吹來」的蒼茫心境,詩人所見,盡是歌舞昇平,「而人們偏偏無感的划拳行酒令/任大寒流在室外呼號/酒酣耳熱中/大老鼠已在暗巷排水溝中猖獗/防水閘門早已破損/大海逆擊倒灌誰也來不及奔逃」──這樣的無奈、慨歎或憤怒,在詩集中也多有呈現。這類詩作,通常出於詩人對時代、社會和環境的憂慮,所以也多出之以直白的語言,修飾不多,但真情濃烈,表現了年過七十之人「從心所欲」的自然語風,讀來真切動人。
  輯二「武界傳奇」、輯三「飛升與沉落」,以及輯四「失落的地平線」三卷,則是落蒂近幾年來的旅行之詩;相較於輯一「大寒流」的蒼茫,這些旅行詩作顯露的則是另一種遨遊現實之外的酣暢。落蒂寫金門馬祖、寫日本黑部立山,乃至寫中國名山秀水,都含帶感情,能將心境和所見外境融於詩的語言之中,語言也較濃縮、明亮、簡練,部分詩作更有畫境/化境之美。剛好與「大寒流」形成對照,讀者可以從所收詩作,細細品味。
  與落蒂認識已近四十年。四十年來,詩壇變化甚大,台灣也從威權獨裁年代轉為自由民主國度,唯一不變的是詩,對詩的喜愛和信仰,讓友情長在。很羨慕落蒂年過七十,仍生猛如昔,詩興如泉源不斷,而有此詩集之出。這本詩集,前半可稱為「蒼茫之詩」,後半則多「化境之作」,剛好構成了落蒂七十後詩風的特色。謹以此文,寫我的讀後,並願落蒂繼續書寫,寫出更多動人詩篇。

簡介

「《大寒流》詩集分成四輯,輯一即是主題詩之大展,與集名相同就稱為〔大寒流〕,佔去全書一大半篇幅,是落蒂七十後這三年來的生命之觸動、顫慄與思索,是盪開小我肉體的苦痛,以此苦痛去碰撞、去繫連大我社會的災厄。輯二〔武界傳奇〕及其後的〔飛升與沉落〕、〔失落的地平線〕輯,則是四處遊歷後的自我撞擊,從金馬外島、日本到大陸昆大麗的域外感,是離開臺灣母土彷彿離開現有肉體的靈魂撞擊,或許不能以遊客的身分進入這批詩作,不能以單純的旅遊詩看待這些詩中的遊思。
落蒂的詩縱橫這世界,我們也進入他的詩世界縱橫而行吧!」──蕭蕭

作者簡介

落蒂
本名楊顯榮,臺灣嘉義縣人。曾任教於省立民雄高中、省立北港高中,現已退休。曾為「風燈」詩社社員及主編,創辦《詩友》季刊,主編《文學人》季刊,《創世紀》詩雜誌編委及專欄作家。曾任《國語日報》「新詩賞析」專欄,泰國、印尼《世界日報》「小詩賞析」專欄及《台灣時報》「讀星樓談詩」專欄作者。

現職
中國文藝協會理事,中華民國新詩學會常務理事,《創世紀》詩社社長。

作品
評論《中學新詩選讀──青青草原》、《兩棵詩樹──詩神的花園》、《詩的播種者》、《尋找詩花的路徑》、《六行寫天地》、《大家來讀詩》、《台灣新詩人論》等七部。
詩集《煙雲》、《春之彌陀寺:落蒂詩集》、《中英對照落蒂短詩選》、《詩的旅行》、《一朵潔白的山茶花》、《詩寫臺灣》等六部。

獲獎
曾獲新詩學會優秀詩人獎、詩運獎、詩教獎、文藝協會論評獎、五四榮譽文學獎章。詩作多次入選葡萄園、爾雅、創世紀、中華新詩、中國詩歌等多家版本詩選。

目錄

歷經春和夏豔秋熟冬寂的〔大寒流〕/蕭蕭
詩,讀他,讀心,讀情──讀詩人落蒂詩集《大寒流》兼代序/林煥彰
蒼茫與化境同在──讀落蒂詩集《大寒流》/向陽

【輯一】大寒流
大寒流
危城
悲傷十四行
詩三首
虛浮的夢
那人
生成
憤怒
故事
孤寂的夜
絕然的那一刻
河流的方向
遙遠的燈光



殘火
笛聲
夕陽心事
黃昏偶拾
放逐
頂禮
旋轉的頭顱

生滅
懷疑
聲音
車行筆記
追尋
夢境
海邊老者
九孔池
現世十四行
心情記事
心緒軌跡


無言歌
遠古的記憶
阿拉貝斯克
阿勃勒花開
諸葛武侯茶
神祕通道

【輯二】武界傳奇
金門碉堡──記八二三印象
金門戰史館
毋忘在莒的正午
古寧頭的傍晚
料羅灣的清晨
莒光樓的榮光
馬祖印象──遊馬祖手記之一
芹壁村──遊馬祖手記之二
那晚的月光──遊馬祖手記之三
驅車入林
武界傳奇
知道,不知道──關仔嶺記遊
十八尖山的歌者
場景照片六帖──高雄氣爆事件有感
輯三 飛升與沉落
在楓紅中飛升與沉落──黑部立山賞楓心情
黑部立山雪牆──旅日手記之一
合掌村的天空──旅日手記之二
兼六園──旅日手記之三
松本城──旅日手記之四
旅日小品六帖

【輯四】失落的地平線
膜拜──為媽祖文化節朗誦而作
麗江
香格里拉
喀那斯湖
在茶馬古道上做夢
屬都湖
在儋州遇見蘇東坡
麗江大水車
玉龍雪山
廣場──聞北非中東民主狂潮有感

【附錄】明我長相憶:落蒂新詩的「重情」精神/余境熹
【後記】一片冰心在玉壼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