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

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

  • 作者 / 蕭琪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04
  • ISBN / 9789863264088
  • 定價 / NT$ 320
  • 優惠價 / NT$ 288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父親與母親對子女之恩,豈有輕重之別?
儒家的喪服禮制,「父服」重於「母服」,是否有違人情?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9號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林麗月專序推薦:「本書既映照出喪服禮制中父與母、嫡與庶、禮與情不斷交涉對比的過程,更能不自囿於「母服」的性別視角,呈現了明太祖「父母等恩」的孝道觀與明清國家治理、學術思想、社會教化等層面多元互動的幽微。」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序】林麗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論語.陽貨》這段孔子關於人子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訓誨,在中國社會雖為眾所習知的倫理常識,但秦漢以降國家禮制按照《儀禮.喪服》的規定,通行的喪服制度是:父親過世,人子為父服斬衰三年;母親亡故,若父卒,為母服齊衰三年,若父在,則為母服齊衰杖期。在父系宗法制度下,這一套「父母有別」的喪服禮制,充分體現了「尊尊」凌駕於「親親」的倫理原則,以及「禮勝於情」的文化特色。
  漢代以後,隨著封建秩序的崩解,母服禮制與母子情感的落差日趨顯著,「緣情制禮」的呼聲相應而起。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武則天請改定母服,強調:「子之於母,慈愛特深。非母不育,推燥居濕,咽苦吐甘,生養勞瘁,恩斯極矣!所以禽獸之情,猶能知母。三年在懷,理宜崇報。」建議改父在為母服三年之喪。高宗詔令施行。但士大夫之家各行其是,新制並未真正落實。武氏死後,論議再起,到玄宗開元二十年(732)中書令蕭嵩修撰《大唐開元禮》,將「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正式寫入《開元禮》,其後並為宋、元所沿襲。
  如果說,唐代《開元禮》「父在為母服三年」是中國喪服制度的重大改革,則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規定「子為父母、庶子為其母,皆斬衰三年」,並制訂《孝慈錄》以為明代喪服制度定本,更是中國禮制與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可惜過去甚少受到學者關注。本書以《孝慈錄》為中心,探討「母親」在喪服禮制中的地位,並從思想文化等面向考察明代母服制度的理念及其實踐,對這一長期受到忽略的重要課題自是兼具補闕與開新的意義。
  本書係作者蕭琪據2011年12月本系碩士學位論文修訂而成。書中指出,明初《孝慈錄》「父母同斬」的喪服禮制,不僅衝擊了千年來的父系宗法制度與倫理秩序,也悖離了士人長期研讀的儒家義理,但在頒行天下之後,獲得許多士人的讚揚與肯定。同時,明太祖「父母等恩」的理念,也逐漸落實於社會。另一方面,《孝慈錄》的母服內容為清代所承襲,是明清兩代的「時制」和「今律」。在家禮學興盛的明代,子為母服斬衰三年之制,逐漸取代了《家禮》的母服條文,成為士人私修「家禮書」中必定出現的內容;而在崇奉古禮的清初「儀禮學禮書」中,亦因酌古準今的要求,也參考了清代的「時制」呼籲士庶尊崇。在在顯示《孝慈錄》作為明清兩代官方喪服之所本,對私修禮書有相當強勢的支配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以明末士人周之夔(1586-?)為生母服斬衰三年所引起的疑竇為例,從古典禮經的解釋與封贈制度的理解,析論「庶子為生母服」未獲落實的時代因素,由此可見,強調父親母親同等重要的《孝慈錄》,雖然可以母子情感為利器,突破了宗法秩序中父尊母卑的觀念,但仍未能跨越「嫡尊庶卑」的鴻溝,造成同為人母的嫡妻與庶妾,在喪服禮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凡此,倶見作者在史料發掘與論證解釋的創發與貢獻。也由於這些研究經驗的鼓舞,作者對過去明代性別史研究中較少注意的「寡妾」的相關課題,諸如家庭倫理中的嫡庶關係、寡妻與寡妾的貞節旌表、妻妾的財產權利等課題,不僅從文集、筆記、判牘、方志的廣蒐深讀中,掌握了諸多可以進一步探究問題的史料,更透過判牘累積了不少寡妾在分產權與立嗣權實際情況的認識,對日後進行相關研究奠下良好基礎。
  本人自2004年初識作者至今,已歷十二年有餘。2008年秋,作者以優異成績進入本系碩士班就讀,由於大學期間即對婦女史相關課題深感興趣,作者在修習本人講授的「明史專題研究」和「明清性別與文化史專題」期間,注意到《孝慈錄》的母服改革及其孝道觀念值得深入探索,並決意由此投入明代禮制史與性別史之研究。論文撰寫期間,作者好學深思、文理清晰,對研究工作極具耐心。透過嚴謹的文獻考掘與問題論述,本書既映照出喪服禮制中父與母、嫡與庻、禮與情不斷交涉對比的過程,更能不自囿於「母服」的性別視角,呈現了明太祖「父母等恩」的孝道觀與明清國家治理、學術思想、社會教化等層面多元互動的幽微。作為作者的論文指導教授,欣聞本書即將出版,謹此推介本書要旨及其貢獻,並請學者專家惠予指正。

      林麗月 二〇一七年元月

簡介

洪武七年(1374)孫貴妃之死,使明太祖注意到傳統母服制度的內容。考量到現實生活中的母子情感連結,明太祖堅持「父母等恩」觀念,一反過往子為母親服喪等級低於為父親服喪等級的禮制,下令今後子為母、子為父,皆服喪服禮制中的最高階序──斬衰三年。為此,明太祖御製《孝慈錄》一書,作為明代喪服制度的定本,並為清代沿襲。
《孝慈錄》「父母同斬」的喪服禮制,不但衝擊了傳統父系宗法制度與倫理秩序,也遠遠悖離士人長期研讀的儒家經典內容。在《孝慈錄》的制定、推行與實踐過程中,父與母、禮與情、嫡與庶等因素始終不斷的交相關涉拉扯,向我們訴說著中國喪服禮制史上最複雜深刻的孝道故事。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9號

作者簡介

蕭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文化與性別。著有書評:〈評介邱澎生、陳熙遠主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一文。

目錄

序/林麗月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回顧
 三、研究取徑與章節安排

第一章 服有等差:明以前母服制度的變遷
 第一節 喪服制度與人倫關係
 第二節 《儀禮‧喪服》中的母服制度
 第三節 唐代《開元禮》中母服的改制

第二章 孝順父母:明代《孝慈錄》的制訂及其孝道觀念
 第一節 明太祖對孝道的提倡
 第二節 《孝慈錄》的頒行
 第三節 《孝慈錄》中的孝道倫理

第三章 禮情之間:子為母服的議論與實踐
 第一節 士人對《孝慈錄》的評價
 第二節 私修禮書中的母服制度
 第三節 「父母同斬」的折衷與實行

第四章 嫡庶之辨:庶子為生母服的落實
 第一節 康妃杜氏之死
 第二節 周之夔(1586-?)的母服經驗
 第三節  「厭於嫡母」說對庶子為生母服的衝擊

結論

徵引書目
附錄 歷代母服相關規定一覽表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