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尾的壁虎──來台陸生的生命記事

斷尾的壁虎──來台陸生的生命記事

  • 作者 / 孫碧佳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12
  • ISBN / 9789869388658
  • 定價 / NT$ 220
  • 優惠價 / NT$ 198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 飄洋過海 ◆ 著陸而生 ◆

從原鄉而來的記憶漸漸遠離,他們在台灣重新開始,
被斬斷的無尾殘口,終究長出了新生的花瓣。


本書特色

◆以陸生的角度,寫陸生的故事,描述與詮釋陸生在台的生活經驗與生命歷程。
◆質性研究、深入訪談,以最貼身的觀察,娓娓道出陸生的真實感受。
◆當「陸生比照外僑生納保」在台灣社會再次掀起一波熱議,本書提供另一更具溫度與深度的視角,讓讀者更能理解來台陸生的人生故事。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序一/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呂明蓁

   「您給我3分鐘,讓我來告訴您,我為何要找您指導論文的理由。」

  這是孫碧佳來到我研究室,坐在我身旁的那個會談桌旁,邀請我指導她的論文時說的話。在這之前,她已經修了我一堂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課堂,正在修習性別教育研究。
  身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的畢業生,也是臺南大學開放「陸生」來台就讀第一位中國籍學位研究生,碧佳承載了各方的關注: 不僅學校大發新聞稿,說我們收到了一位優質的陸生研究生;她在課堂中的表現也相當精采,可圈可點。碧佳在課堂上的認真,我想,和她一起上過課的研究生應該都印象深刻。她的思路邏輯清楚,上課發言言之有物,及對人事物的觀察敏銳度,在在都讓我驚艷。我曾私心想著,這樣一個優秀的學生要是能夠讓我指導該有多好?但當時,我是教育經營與管理所的老師,只是客座支援課程與教學所,根本不敢奢望她能跨所找我指導論文。所以當她找上門, 那句給我3分鐘的強勢請求,讓我成了她的論文指導教授,心甘情願的收了這個一直不斷給予我驚喜的學生。
  在台灣的兩年間,碧佳很努力的去認識台灣這塊土地及文化。騎著單車環島,結交了一些NGO的朋友,讓我覺得她比台生還像「台生」。中台之間,儘管號稱同文同種,但我們的文化、政治、經濟、消費文化、還有對文字語言的表達其實還是有著很多的不同。我們在接下來的確定論文主軸花了不少時間;從國際學生跨文化議題到留學生的生活適應……腦力激盪,到確立以「陸生來台」的現象學詮釋來進行,已經是一個學期過去了。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自從台灣的大學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後,許多學術研究也應運而生,無論是以量化或質性。如何在這波現象中找出研究的獨特性及貢獻性?是我和碧佳每次瞇聽(按:瞇聽是我和研究生用來做論文指導時間的用語,其實就是英文meeting的諧音)你來我往的話題。我們在閱讀了許多研究陸生的文獻後發現,國內論述大多是以局外人的觀點或是政策性的,如三限六不等的延伸研究,政治意涵濃厚,且以量化為主,少數質性的研究也多停留在生活適應階段。當時交換生居多數,學位生為少數,大多數的研究也以交換生的認知層次為主。碧佳身為局內人(陸生),選擇做陸生來台就學的主題,對她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我知道很有意義。我們的初設想,在現象詮釋學的穿針引線下,最後在本論文中得到些證實。
  我們接下來的瞇聽時間,增加了許多教與學、學與思的激盪與互動。每次的論文討論都是欲罷不能,淋漓盡致。除了論文外,還有生活上的一些價值觀、信念的討論,也都讓我在教與學中有許多的刺激。在臺南大學就讀期間,我感受到碧佳就像塊海綿,快速的吸收來自台灣、來自世界各地的知識,她常常慨嘆研究所2年的預設時間好像不太夠,想多學些。於是她在碩士修業第二年時一邊完成論文口試計畫,一邊申請了交換學生計畫,到南大法國的姊妹校去做交換生。這小妮子,充分的利用了她的留學時間,汲取知識和看見世界。她帶著論文計畫以及訪談蒐集的資料,承諾著一定會繼續寫完論文。
  她的論文,有別於一般碩士生的制式化,有著「孫碧佳」堅持的style。她的文筆本來就很流暢,再加上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還有訪談的學生也有相當厚實的故事,成就了這本論文的特色。在我們無數次書信或當面的往返討論中,這論文,除了兩岸不同文字形貌的更正以及少部分論文書寫邏輯上的辯證外,我刻意的保留了屬於她的,來自中國陸生的慣用語,以及論文邏輯性的架構。那屬於她與那10多位陸生在台灣的學術生活,是他們之間的默契。期望這樣的書寫,成為本論文的特色。身為讀者的你們,也能藉由閱讀她的詮釋,讀到來台陸生的故事,「著陸而生」。恭喜碧佳將論文編排成書,也希望未來學術路上有你同行。

◆序二/陸生 樂俊

一顆種子
會在哪裡落地生根
會開出什麼樣的花
其背後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配
叫做自然規律
人也一樣
人生到了某個時候
風突然就停了
然後就留在了那個地方
但也有另類的種子
它們把自己從舒適的土裡挖出來
頭頂著比自己高許多的天
硬是要出發
去一個它曾經夢見過的地方
雖然它那麼朦朧
朦朧得那麼不真實
一座新的陌生的森林
這些種子試著挑戰它
它們把敏銳的根紮下去
哪怕會有一點痛
也拼命地汲取一點一滴
因為沒有回頭路
但這座森林有它原來的主人
他們不一定歡迎新來的種子
它們擔心種子會長成怪物
會搶走他們的土壤和水
於是用各種儀器檢查
恨不得對半剖開一窺究竟
但他們從來不明白
種子只想長成他自己的樣子

簡介

一個從福建廈門到金門讀書的學生,學校離家不過10公里;
一個從北京到台北就學的學生,則跨越了2,845公里。
他們,都是「陸生」。


  在台灣學幼兒教育而被大陸親友投以憐憫目光的邢海,因為台灣一個三歲的小孩才真正認識「公平正義」的意義;來到台灣才驚覺對於自身土地如此陌生的玨嘉,發現自己對於文革、反右等事件僅只於課本和媒體的訊息,進而回頭省思父祖親身經歷的歷史事件;還有因為「沒有辣椒吃就覺得不開心」的尤佳,震驚於孫中山的銅像被人拉倒的文和……,這些陸生的多元面貌,透過作者的描繪,鮮明地一一浮現出來。
  作者身為該校第一位陸生,比一般台灣研究者更能感同身受「陸生」在台遭遇的種種經驗與困境。本書即透過關懷的視角,深入訪談十位陸生的來台生活與求學經驗,並藉由現象學的分析,帶領讀者進入他們生命與記憶。書中以「陸:海底的駱駝」和「生:斷尾的壁虎」兩種譬喻,從社會結構和時間推移兩種角度闡述陸生的生活:大「陸」與海底的對比,闡明陸生在兩種衝突對立的社會政治下的認同位置,「陸」也標示著從哪裡而來的屬性;「生」則描寫他們求學過程中所經歷的適應過程,就如同你我每天的生活,瑣碎而真實。

作者簡介

◆孫碧佳
中國北京人,一九九○年生。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後至台灣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進修三年。現就讀於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性別與女性主義研究所。
第一年作為台南大學唯一一個陸生,無論是政策法規,還是課堂生活,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腳印地建立生活。第二年開始,接觸到更多初到台灣求學交換的陸生,在他們身上作者既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也對他們正在遭遇的適應困難十分理解。因此將陸生的生活經驗書寫出版,既是如實呈現受訪者的生命故事,也借此敘述作者本人及其他更多陸生的心路歷程。

聯絡信箱:sunbijia.chinesestudents@gmail.com

目錄

序一/呂明蓁
序二/樂俊

==第一章 啟程==
動機
目的

==第二章 指引==
重問陸生
重問陸生經驗
重問方法

==第三章 曲徑==
夥伴:研究參與者
蹤跡:研究程序

==第四章 陸:海底的駱駝==
兩座駝峰
海底兩萬里

==第五章 生:斷尾的壁虎==
斬斷
新生

==第六章 忽逢桃花源==
澄明之境
混沌依舊

後記
參考文獻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