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他娘,毛主席是咱兒子的爹
- 作者 /
汪建輝
- 出版社 /
釀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11
- ISBN /
9789864451579
- 定價 /
NT$
450
- 優惠價 / NT$
405
政權輪替再輪替,領導一批換過一批
毛主義取代了舊主義,成為新時代無所不在的話語
然而對那些形形色色的升斗小民來說,主義到底是三小玩意?
本書特色
★宛如現代版魯迅《阿Q正傳》的諷刺小說★
這是一部讓您因荒謬絕倫而捧腹發笑,因鞭辟入裡而嘖嘖稱奇,卻又在讀完後叫人不寒而慄、深刻體會人性悲涼的作品。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讀:「主義」的下行/陳米】
在政治書上,充滿著各式的「主義」,中學生必須搖頭晃腦地背誦,以應付考試。但政治書之外的生活領域,這些「主義」能夠影響到何種程度?對於普通人來說,「主義」為「肉食者謀,又何間焉」,油鹽醬醋才是更為重要的事。在一種寬鬆的環境裡,人們能按照自己的慾求去做事,「主義」往往被束之高閣。然而,環境往往不是寬鬆的,肉食者的「主義」經常是強勢的,影響到底層的方方面面,普通人無力上訴以改變「主義」,惟有默默忍受。但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方式,在忍受之中,「主義」滲入的生活總有一些空隙留待各自做出選擇。
二十世紀的中國充滿了「主義」,論戰之間,最後一種較為強勢的「主義」取得了勝利, 改寫了歷史的書寫方式。汪建輝的小說《她娘,毛主席是咱兒子的爹》即從這裡開始。它將向讀者展示,面對不容抗拒的「主義」,底層普通人如何轉換、利用和被塑造。書中涉及到的人物有三代、十餘位人,如果按照他們與「主義」的關係來分類,大約有三類。
一、利用―王幹不、黨使絆、張貧
王幹不、黨使絆和張貧三人是第一代。
新「主義」取得全面勝利的時候,因為出生和選擇的不同,王幹不和黨使絆成了統治階級,張貧成了被統治階級。他們身份儘管不同,應對由上而來的「主義」,卻有著相似的方式。他們都認識到,高尚純潔的「主義」不過是一場權力的遊戲,如何利用之達到自己的目的,是為關鍵。
王幹不大抵是個寫實性很強的幹部。他出生根正苗紅,父母犧牲於抗日事業中,他曾被敵人追殺、為革命命懸一線。和歷史上進城後的幹部一樣,王幹不也漸漸為曾經的理想所困惑, 他覺察到革命不過就是一場投機。但王幹不到底還是幹部,他終究懾於「主義」的權威,只是使點跪搓衣板假民主的小伎倆,借用權力的餘蔭得到一些小甜頭。
黨使絆就不同了,他利用「主義」的話語誣陷王幹不,取而代之。他的合夥人張貧的政治素養更高,一針見血地指出送女新疆等事件的本質。奈何他曾是資本家的員工,政治機敏只能用作自保。新「主義」的誕生意味著歷史言說方式的重新書寫,「主義」創始人則走向神壇。但在黨使絆和張貧這裡,神壇上的也不過是權力鬥爭的工具。廣場上,高大塑像的建立是為了贏得與文革對立團體「解大」的戰鬥,這在集體瘋狂的個人崇拜年代,成為絕妙的諷刺。
利用權力者,毀於權力。王幹不死於政治誣陷,黨使絆和張貧都在權力的更迭中湮沒。作者開篇即說:「歷史總是以一種老百姓把握不了的節奏向前發展著。他們所能做的只有兩種: 旁觀或接受。相對比來說:旁觀者是幸福的、而接受者則是不幸的。」事實上,沒有人是旁觀的,安全總是暫時的,不只旁觀者有成為接受者的可能,事件的主導者也有可能。王幹不、黨使絆和張貧甚至更高的權力群體,皆莫不如此。在歷史的緩慢前行裡,沒有人逃得過接受者的命運。
二、轉換―張解放、王幹、明翠
王幹、張解放和明翠是第二代人,他們在心中悄悄轉換著信仰,與「主義」都保持著一定距離。王幹與張解放在文中被對應書寫。他們不僅一起長大、一起下鄉,還先後成為明翠的丈夫。經由明翠,我們似乎看到了二者的不同,張解放求「情」,而王干求「慾」。
張解放在文章中的存在感比較低,他總是作為一種見證者存在。但讀完全文我們才發現, 他不只在文中穿針引線,還是最具有正面價值的人物。「資本家的女兒即是美的化身」這種追求美的本性,在「主義」的肆虐下仍然模糊地留存於他的頭腦中。憑著這種本性,張解放始終有著清醒的頭腦、純潔的心靈、堅韌的生命力。在文末,他低調而光明的形象仍得以保持,這從他與繼子張道達就「愛國問題」的爭論可以看出。
至於王幹,總是被一種「慾」的渴求縈繞。他的知青歲月裡,最有回憶價值的是黃色小說;時代悄然變化,他迫不及待地與明翠在塑像下結合;新時代裡,他的編輯生活總帶著粉紅色彩。他的兒子不認他做父親,他的工作是改寫色情,除了慾望,王幹什麼都沒留存下來。時代變化在他身上,只是求「慾」方式的改變。他最後毀於「慾」的消失,但美其名曰,文學的消失。
明翠承襲明淨的庸俗小市民形象,她沒有什麼追求,能上班下班、一日三餐已經足夠。黑塞(Hermann Hesse)在《荒原狼》(Der Steppenwolf)裡對小市民幸福生活的描述符合她: 「生活只是優雅的好房間,人們住在這個房間裡吃飯,喝酒,喝咖啡,穿上一雙針織襪子, 玩玩紙牌,聽聽收音機,人們感到心滿意足」。然而階級鬥爭的強勢「主義」並不允許這種消閒生活的存在。作為敵對階級資本家的家人,從那一天開始,她的好日子就到頭了。與母親一樣,明翠也顯示了蘆葦般的柔韌,熬過種種苦難。她並不信任任何一種「主義」,無論是階段鬥爭的革命話語,還是爭取自由的啟蒙話語。在她看來政治是危險的,「主義」是於己無關的。在一種「主義」影響到生活的時候,她不會思考這種「主義」的是非善惡,只是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應對。面對兒子張道達認定毛主席是自己父親的奇異行為,她曾分別為他帶上口罩、圍巾、墨鏡甚至於搬家。在過於危險的時代,這種規避術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在不那麼危險的時代,易於落入犬儒與平庸之惡。並且,精通規避的小市民總會把某一件世俗的東西看得性命攸關,於是我們發現,在金錢主義的流行時代,明翠毀於金錢。
三、被塑造―王明理(張道達)
張道達是唯一的第三代人,他為「主義」所塑造。在他的身上,「主義」的悄然轉換被明顯化,他從始至終就沒有自我,成為了一代一代「主義」的代言人。
王明理來源於王幹與明翠在廣場塑像下的一次關鍵性結合。「主義」偉大創始人的塑像下,一個資本家的女兒和一個國民黨反動派的兒子竟在犯著「主義」深惡痛絕的事。這種情況的發生,預示著新時代的開始,革命話語開始衰退。但上層權力鬥爭雲波詭譎,前一階段的「主義」與新的「主義」總不是那麼涇渭分明。認塑像為父親的王明理,顯示了革命話語的餘韻如此強大。
少管所生涯,為王明理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我們留意現實生活中的這個時間,會發現金錢正在取代革命,成為新的「主義」話語。王明理順應「主義」的變化,改名為張道達。「主義」代言人丟失了「主義」,喪失了魂魄,行屍走肉般生存:「簡單、重複,沒有新意。讓人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只是肉體在活著。」
直到學生運動開始,另一種「主義」開始了,張道達又充滿了力量:「他看見了猶如千軍萬馬般的真實的力量。」在母親明翠的鐵鍊下,張道達錯過了關鍵的時刻。他再去廣場的時候,鎮壓運動的槍炮黑煙燻黑了塑像,張道達又沒了「主義」,無論是革命話語還是啟蒙話語,張道達都不相信了,他澈底成了一個空心人,「覺得身體裡的一根看不見、摸不著的支柱倒掉了。」張道達作為政治寓言的最後一次出現,是批評父親張解放支持外國球隊的「賣國」 行為。在這裡,他獲得了新的「主義」,因而「希望像是一團火焰」。後極權時代下,「主義」的教育行為已不再如極權時代明顯,民族主義在必要時被煽動,填裹進娛樂的天鵝絨包裝裡,再次占滿了張道達這類人的頭腦。
讀完全文,我們發現,「主義」的被創立,名義上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實際上不過是上層鬥爭波及下的瞎折騰。三代人為著各自不同的目的,與瞎折騰的「主義」展開了周旋。在「主義」盛行的時代,「權」、「錢」、「色」、「情」庇佑各自的信徒得以保全,但「主義」消失之後,又如何在新時代中自存?這個問題將長存讀者心中。新一代唯有一名空心人, 如此設定,顯示了一種悲觀的結局。
就內容來說,此本小說延續了作者一貫的寫實風格,上卷、下卷、後記三大部分的劃定節點與重要歷史事件重合,整部書即是當代中國社會底層人物史。從三代人的變化,可看出被遮蔽的社會風貌。就寫作來說,小說語言的平實,讀來像吃一張無油無鹽的餅。沉重的敘事烙進餅的厚度中,隻言片語的諷刺像蔥花一樣零碎又處處可見。三者的組合令小說之餅呈現出一種又淡又嗆、既噎也鮮的滋味。
二○一六年九月九日星期五
於成都獅子山圖書館
簡介
歷史總是以一種老百姓把握不了的節奏向前發展著。他們所能做的只有兩種:旁觀或接受。相較來說,旁觀者是幸福的、而接受者則是不幸的。只不過在歷史的緩慢前行裡,沒有人逃得過成為接受者的命運。
這是一本政治諷刺小說,諷刺中共對人民實施黨化教育後的種種怪現狀。故事圍繞著四川成都的一座廣場展開。在廣場上那尊毛主席塑像無所不在地凝視下,廣場周遭的人民亦步亦趨地接受了黨的教育與毛主義的薰陶。直到有一天,一位由革命文人與資本家後代所生下的男孩,居然堅稱廣場上的那尊毛塑像就是自己的親爹,進而引發一連串的風波……究竟萬能的主義是怎麼了?人們又從主義中吸收了些什麼?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打從一九四九年、神州政權再度易幟時開始,有些人的命運從此改變了。
作者簡介
汪建輝
原名汪建徽,1966年生。獨立中文筆會自由寫作與文學交流委員會委員,網刊《自由寫作》編委。作品因審查制度,極少在中國出版,多數作品通過自己印刷地下流傳。2009年獲獨立中文筆會頒發的「自由寫作獎」。出版過長篇小說《人間的思路》(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國地圖》(香港明鏡和臺灣允晨)、《越獄吧!身體》(釀出版)與短篇小說集《時間的重量》(臺灣允晨)。
目錄
序
導讀:「主義」的下行
上卷(一九四九年~一九七八年)
第一幕 父女、母女、兄妹
一、張解放:第一次在廣場上接受到的教育
二、明淨:一次關於審美的嚴肅而深入的探討
三、王幹不:幹部送年輕女性去新疆
四、明翠:小女孩製造的一場事件
五、王幹:男孩製造的一場事件引發出的民主氛圍
六、老師:由明翠引出的關於階級立場的問題
七、張貧:看到了一起無法解釋的非自然現象
八、王幹:看到了一起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
九、明淨:嘴裡說出了讓人聽不懂的話
十、小道消息:地下黨王幹不
十一、官方記錄:叛徒內奸王幹不
第二幕 神像、凡人、死人
一、黨使絆:塑造出了幹部的形象
二、張貧:讓毛主席成了一名人質
三、張貧老婆:奇蹟般地死在「毛主席」的下半身
四、張解放、明翠、王幹:在毛手勢下離開成都到農村去
五、明翠、張解放、王幹:那些經歷像泡茶一樣漸漸的由濃變淡、變透明
六、市民們:為躲避大地震在廣場上搭起了帳篷
七、張貧:掛出了「四人幫」的諷刺畫並掉下大樓摔死
下卷(一九七九年~一九九五年)
第三幕 兒子與爸爸
一、明翠、王幹、張解放:回城及生活的片段
二、王幹、明翠:在毛影子下經歷了他們的第一次
三、明翠、王幹:在毛影子下經歷了他們的又一次
四、明翠、王幹:在毛影子下的關鍵性一次
五、王幹、明翠:王幹有了文憑、明翠有了孩子「王明理」
第四幕 真的與假的
一、王幹、張解放及茶友:在茶館裡的一番對話
二、明翠、張解放:在廣場上看了一場電影
三、王幹:王幹參加了「革命」工作,任務是「搞」文學
四、王明理:嘴巴上貼著一根口罩上學去
五、明翠與明理:在戰鬥與打架中成長
六、王幹:《修改中篇小說》與「修改中篇小說」
七、英子、王幹:後來……文學死了,王幹失蹤了
八、明理: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爆發中沉默
九、明翠、張解放:結婚。「王明理」改名「張道達」
十、明翠、明理、張解放:「明理」成為「張道達」,人民商場被燒了
十一、道達、明翠:道達得了一種奇怪的病,為此明翠選擇了搬家
後記(二○○○年~二○○五年)
被報紙改變的人:兩張報紙的兩個毫不相干的版面引發出的故事。明翠在這個故事中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