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 第二輯
- 作者 /
李怡、張堂錡主編
- 出版社 /
秀威經典(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6
- ISBN /
9789869297356
- 定價 /
NT$
500
- 優惠價 / NT$
450
本輯專題:「《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
張武軍/《中央日報》副刊與抗戰文學的發生
趙麗華/談盧冀野主編的《中央日報‧泱泱》
田松林/1928年《中央日報》副刊《摩登》的梳理
陳 靜/戰後《中央日報》副刊及國統區文藝的言說環境
金 黎/國民黨婦女政策與戰時女性形象建構
王婉如/民國時期的南京《中央日報》
本書特色
√ 是華人世界第一份有關民國文學研究的專門性刊物。
√ 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堂錡、北京師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怡共同主編。
√ 透過這份刊物,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發展與突破將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重要貢獻。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華人世界第一份民國文學研究的專門性刊物
開啟重返民國歷史現場的文學研究運動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從二○一五年末開始出版,為新一創辦的學術叢書,預計每半年出版一冊,由李怡、張堂錡兩人主編。
本輯推出「《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專題,特別收錄張武軍、趙麗華、田松林、陳靜等多位學者針對歷年來《中央日報》副刊對於民國文學的發展有何推進性貢獻所發表的精采論文。
並且,為使讀者可以審思「民國文學」一直以來的發展與歷史脈絡,「經典重刊」專欄收錄丁帆的「『民國文學風範』在台灣的再思考」文章與李怡與張中良對於「民國文學」的若干質疑與追問。
另外更特別收錄由封德屏主持,秦賢次、黃美娥、張中良、蔡登山、劉福春等學者參與出席對於「民國史料與文學」的圓桌座談珍貴記錄。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創辦,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堅持學術立場、文學本位、開放思想則是本刊的宗旨。我們認為,在「民國框架」下討論問題,不僅可以積累一批被忽略的史料,而且最終也有助於形成與現代漢語文學相適應的研究思路和學術模式,從而擺脫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學術範式的宿命,並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對話。
「民國文學」作為一個學樹的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經得到學界的肯定。現代文學的研究,在經過早期對「現代性」的思索與追求之後,發展到對「民國性」的探討與深究,應該說也是符合現代文學史發展規律的一次深化與超越。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深信,學術界將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制與對話空間。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李怡
四川重慶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學術集刊主編。主要從事中國現代詩歌、魯迅及中國現代文藝思潮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批判的批判》、《七月派作家評傳》、《魯迅的精神世界》、《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作為方法的「民國」》等十餘種。
張堂錡
台灣新竹人。文學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撰、專刊組組長、政大華語文教學學程主任。目前執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並任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散文及澳門文學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黃遵憲的詩歌世界》、《白馬湖作家群論稿》、《個人的聲音 ──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現代文學百年回望》、《民國文學中的邊緣作家群體》等十餘種。
目錄
【觀念交鋒】
陳芳明/台灣作家與魯迅
李怡/在「民國」發現「史料」
劉福春/民國文學文獻:搶救與整理─一個民國文獻工作者的一些零碎感想
【經典重刊】
丁帆/「民國文學風範」在台灣的再思考
李怡/「民國文學」與「民國機制」三個追問
張中良/回答關於民國文學的若干質疑
【專題論文 《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
張武軍/主持人語
張武軍/《中央日報》副刊與抗戰文學的發生
趙麗華/「建文」理念與「泱泱」氣象─談盧冀野主編的《中央日報•泱泱》
田松林/黨報如何摩登─1928 年《中央日報》副刊《摩登》的梳理
陳靜/短暫的民主─戰後《中央日報》副刊及國統區文藝的言說環境
金黎/國民黨婦女政策與戰時女性形象建構─以《中央日報》副刊為考察對象
王婉如/民國時期的南京《中央日報》
【一般論文】
周質平/張弛在自由與威權之間─胡適,林語堂與蔣介石
黃文輝/穆旦詩歌慣用語及悖論修辭探討
陳信元/陳儀、許壽裳與台灣省編譯館
張俐璇/「民國」對台灣意味著什麼?─以戰後初期「民國文學」與「台灣文學」的交鋒為例
【書評書論】
張堂錡/回到文學史常識的學術嘗試─對《民國文學史論》的觀察與思考
袁昊/撥雲見日,別開新境─論《民國歷史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書出版的學術史意義
【圓桌座談 民國史料與民國文學】
封德屏/時移事往,從歷史罅隙覓研究良帖
秦賢次/條分縷析辨源頭,蛛絲馬跡尊史料
黃美娥/「台灣」看「民國」的重層鏡像,延續?斷裂?嫁接?
張中良/史料再掘,意義重啟
蔡登山/咬定線索不放鬆,千磨萬仞再解構
劉福春/樂以無窮,為有新詩活水來
封德屏/民國文學、史料研究的欣樂與創發
【新銳園地】
汪時宇、曹育愷、盧靖/論王平陵與民國文學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稿約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撰稿體例
第三輯主題徵稿:國民黨文藝政策與民國文學
第四輯主題徵稿:日記中的抗戰與文學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