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閱讀教學之實證研究──以建構式提問法進行

白話文閱讀教學之實證研究──以建構式提問法進行

  • 作者 / 蕭文婷
  • 出版社 / 秀威經典(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4
  • ISBN / 9789869249881
  • 定價 / NT$ 400
  • 優惠價 / NT$ 360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提供國中教師做為促進學生國語文學習之參考,
完整分析針對國中生進行之大量問卷紀錄與分組實驗研究所得數據。

【專序推薦】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王松木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所教授 李榮耀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陳昭秀
◎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副教授 羅克洲


本書特色

◎多位國內國語文專業教授專序推薦

◎完整分析透過「大量問卷」與「分組實驗研究」所得數據,提供國中教師做為國中學生促進語文學習之參考。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推薦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王松木】
曾有學生問:「老師,我會說國語,為何還要學國文呢?」國文課程的目標與價值究竟為何?眾所周知,國文課程在於培養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尤其是「讀」與「寫」二者,涉及書面語言的理解與創作,更是國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升學考試所要檢核的能力。就「閱讀」能力的培養而言,如何教導學生「閱讀理解」呢?如何證明教學的方法是否確實有效呢?這正是本書所要論述的重點。

如何讀出作者所表達的意涵?文本意義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若從接受理論觀點看,作者創造文本形式,為讀者提供有待填補的概念框架,藉以引導讀者主動參與意義建構。因此,文本意義並非來完全來自作者,而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協同合作而成的,讀者並非被動接納,更得扮演主動參與的角色。面對不同類型的文本,如何能讓學生具備主動參與建構文本意義的能力呢?這無疑是「閱讀」教學成敗的關鍵。一般而言,傳統教學法以單向講授為主,教師分析文本時,或採取「由下而上」方式,先從由生難字詞入手,逐漸積字成句、積句成章,解說全篇之內容;或採「由上而下」的方式,先通觀全篇大意,再講解各段落之間的銜接,及各句之修辭技巧與生難字詞。無論採用何種教學策略,傳統教法大抵上是以「教師」為核心,將課本範文視為承載作者概念的語言形式,教學目標偏重於如何讓學生精準地「記憶文本知識」,卻忽略訓練學生自主參與之「閱讀能力」。換言之,老師通常只關心學生是否已「吃到魚」,卻不思索學生是否能夠自己「釣到魚」。

近來,台灣掀起「翻轉教學」的熱潮,許多老師意識到傳統教法的侷限,開始嘗試突破舊有的框架,改以「學生」為主體,著手實驗各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主動參與的機會。本書作者在翻轉教學浪潮的感染下,嘗試著以「建構式提問法」進行白話文閱讀教學,並以客觀的統計數據驗證教法是否有效,其研究步驟可概括為:首先,根據鄭圓玲教授提出的閱讀理解模式,將閱讀素養分成三個層次:擷取與檢索(螞蟻型)、統整與解釋(蜘蛛型)、反思與評鑑(蜜蜂型);其次,依照不同閱讀層次目標,重新設計課程學習單,由淺至深,逐步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意涵,並採「單組前測—後測」的方式追蹤受試者閱讀能力是否有顯著提升;最後,總結研究成果,提出對於閱讀教學之建議與反思。
本書作者蕭文婷為現任中學國文教師,渴望設計出能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式,對於本課題之研究有著極為強烈的內在趨力。自高雄師大國文系畢業後,文婷又修讀交通大學「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既有國文教學的實務經驗,又能結合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使得本文更能持之成理、言之有物。然則,本文雖有其值得參考的優點,但在文本分析上仍有其不夠完善之處,概略提出以下兩點:一是課程設計側重「情意」層面,忽略了文本「形式」層面。任何傑出藝術創作,必定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整合,閱讀文學作品不能只關注「內容」層面,也要關注「形式」層面,以及兩者之間的結合。換言之,教師分析文本時,不能只引導學生注意「作者寫了什麼」(what),更要提醒學生觀察「作者如何寫」(how)、「作者為何要這樣寫」(why)。本文對於文本形式分析著墨甚少,有待加強。以曾志朗〈螞蟻雄兵〉一文為例,文中改造若干成語--「守穴待蟻」、「『虎』視眈眈」等(為何虎字要加上引號?),如何改造既有成語形式?如此改造之用意何在?作者試圖營造何種閱讀效果呢?對這類文本形式問題,應該也要有所著墨才是。二是,教學過程忽略發掘作者的創意。任何傑出藝術作品,都是作者創意的表現,教師透過範文,不僅讓學生讀懂文本意涵,更要讓學生領悟到作者的創意,進而能夠自覺的模仿,提升自身的鑑賞力與表達力。如何發掘作者創意呢?本文在作品創意闡釋上,仍稍嫌不足。

教育的目的,在於協助學生發掘自身的潛能,及培養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學目標與內容必須「與時俱進」,才不會與時代脫節。平心而論,當前中學國文教材之編選欠缺自我檢視的機制,儘管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社會型態已產生了跳躍式改變,但國文教材內容卻是幾近於停滯狀態,只要仔細比較近三十年來的國文課本選文,便不難其中發覺變化幅度極為有限。當教材內容難以遽然改變時,想要讓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能力,更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上有所更新。本書內容雖然仍稍有瑕疵,但卻體現出作者想在閱讀教學上有所變革的意圖,這種願意自我省思、力求改善的精神,不僅令人感佩,更值得鼓勵。有鑒於此,個人樂於推薦本書。


【推薦序/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所教授 李榮耀】
蕭文婷就讀於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在職碩士專班(科技與數位學習組),今年六月以論文〈建構式提問法進行有效白話文閱讀教學之實證研究〉一文通過口考,順利畢業。在此推薦我的指導學生蕭文婷的論文能獲得秀威出版社出版。
這份論文針對近年來流行的翻轉教育議題提出反思:「現今教育界重視翻轉教學,要求學生回家自行閱讀課文,或是觀看教師課前錄製的教學影片,並透過課堂討論落實學習。然而,類似傳統教學「課前預習」的翻轉,是否能達到落實教學的目的?若是學生回家可運用時間不足,如何搭建學生參與課堂的鷹架?教師是否一定要錄製教學影片供學生在家觀看,才能落實翻轉教學?」

因此文婷運用理學院實驗精神,結合國語文科目,設計階段性的教學實驗進行實證研究。文中完整記錄研究數據及課程模組,附錄實驗課程的詳細教案及成果,值得提供給有心進行相關性質課程研究的教師們參考。

不同於一般常見教學實驗,多將學生區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透過不同的教學法或教學環境設計,比較不同組別的學生的學習成效。〈建構式提問法進行有效白話文閱讀教學之實證研究〉以七年級單一班級人數為樣本,進行教學實驗並記錄課堂觀察結果與學生學習成效。雖然樣本數僅30人,且礙於常態編班及教學排課因素,無法進行隨機抽樣;然而論文紀錄的教學實驗資料長達一年之久,貼近實際教學現場,是一份頗具價值的論文研究。再次強烈推薦文婷其論文能獲得秀威出版社出版,謝謝。


【推薦序/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陳昭秀】
現今社會各方面都快速演變中,例如科技與資訊日新月異,人們在制式教育體系中所學,未必能符應其未來工作與生活的需要,因此當前的教育政策與研究均強調如何培養人們問題解決、溝通合作、批判省思、統合創新等能力與態度。但是不管學者專家如何鼓吹、決策者如何推動,真正在教學現場的活動才是決定國民素養的關鍵。所以教育現場工作的教師們是否能夠接受並採納種種的創新理念,就決定這些理念能否被付諸實現,而文婷可說是一位願意接受挑戰,勠力於創新教學的中學國文教師。

認識文婷是因為她曾修習我開設的一門「數位教材研發與評鑑」的課程,在該課程裡,我們討論很多直接講授之外的教學法及其相關的理論和模式,文婷能適切地整合實務的教學經驗與抽象的理論模式,讓課堂的討論增色許多。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展現出來的教學熱忱,她總是希望能從課堂裡吸取創新的概念,為自己的教學注入活水。從她在課堂的表現與作品成果上,都展現了她對教學的熱情、對於閱讀教學的深入理解。

很高興聽聞文婷順利完成她的論文,並且將她學習到的寶貴經驗付梓與更多人分享,在拜讀此書後,可以看到文婷所設計精彩的國文閱讀教學活動,而書裡也展示了學生的理解與作品。相信讀者們在閱讀此書之後也會和我一樣,對於如何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有更深刻的體會,並且深受啟發。好的創意在相互的激盪下可以產出更豐盛的果實,希望有更多教師加入以啟發學生思考與創意為己任的行列。


【推薦序/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副教授 羅克洲】
蕭文婷碩士,有見於未來社會讀寫能力之切要,針對學生的閱讀習慣與方法格外用心,所撰論文《建構式提問法進行有效白話文閱讀教學之實證研究》一書,既能深刻體察學生的學習心靈,又能夠對於相關學理取精用宏,撮其大要;從而把握教學之機會,在指導學生研讀國文課程時,用心設計教學過程,以建構式提問法進行教學,並詳細採錄學生學習的軌跡,集結成書。本書既忠實記錄了個人努力研究的過程,又可以提供社會相關課題的認識,值得輯印,謹此推薦。

簡介

【「建構式提問法」──嘗試以「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換,推動新式的國文教育。】
作者根據自身實際教學經驗,設計「建構式提問法」教導學生國文。研擬出增進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習策略訓練課程教學模組,提供國中教師做為幫助學生強化國語文學習之參考。

以一個班級的國中七年級學生三十名,讓學生配合課程內容所設計的建構式提問學習單、半結構式問卷(針對教學內容進行開放式問答)及坊間白話文閱讀理解測驗,採「準實驗單組前測──後測」設計,將學生區分為「高能力組」、「中能力組」、「待加強能力組」。結合國語文科目,設計階段性的教學實驗進行實證研究,完整記錄研究數據及課程模組。

作者簡介

蕭文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在職專班研究所畢業,現任新竹市立培英國中國文科教師。
鑒於教育潮流演變,近年來多次將新式教學概念融入課程設計,並追蹤學生學習成果,修正課程設計。
近期以分組合作學習融入補救教學進行研究。

目錄

推薦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王松木 
推薦序/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所教授 李榮耀 
推薦序/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陳昭秀 
推薦序/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副教授 羅克洲 
自序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閱讀理解理論
2.2閱讀教學策略
2.3閱讀能力評量
2.4國內閱讀相關專書

第三章 前導性研究
3.1準備階段
3.2前導性研究
3.3前導性研究對正式研究之啟示

第四章 正式研究
4.1研究設計
4.2研究實驗A
4.3研究實驗B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5.1研究討論 
5.2研究建議 
5.3省思 

附件一、合作學習法 

附件二、〈雅量〉教案 
2.1教學目標 
2.2教學架構圖 
2.3教案 
2.4學習單 

附件三、〈音樂家與職籃巨星〉教案 
3.1教學目標 
3.2教學架構圖 
3.3教案 
3.4學習單 

附件四、〈孩子的鐘塔〉教案 
4.1教學目標 
4.2教學架構圖 
4.3教案 
4.4學習單 

附件五、〈母親的教誨〉教案 
5.1教學目標 
5.2教學架構圖 
5.3教案 
5.4學習單 

附件六、〈螞蟻雄兵〉教案 
6.1教學目標 
6.2教學架構圖 
6.3教案 
6.4省思建議 
6.5學習單 

附件七、〈蠍子文化〉教案 
7.1教學目標 
7.2教學架構圖 
7.3教案 
7.4學習單 

附件八、〈櫻花精神〉教案 
8.1教學目標 
8.2教學架構圖 
8.3教案 
8.4省思建議 
8.5學習單 

附件九、〈在大地上寫詩〉教案 
9.1教學目標 
9.2教學架構圖 
9.3教案 
9.4學習單 

附件十、搭配課程繪製的作文心智圖 

參考文獻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