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社會科學
兩岸最前線:從海陸大戰到海陸休兵
- 作者 /
翟思嘉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4
- ISBN /
9789869270465
- 定價 /
NT$
290
- 優惠價 / NT$
261
李登輝時期「文攻武嚇」、陳水扁時期「兩岸冷凍」、馬英九時期「兩會復談」,兩岸關係詭譎多變,反映出陸委會與海基會的競爭與合作。
蔡英文時期的兩岸談判何去何從?
陸委會與海基會如何開展新局?
中央社大陸新聞中心資深記者 翟思嘉
獨家專訪9位兩會高層 第一線長期觀察
本書特色
1.中央社大陸新聞中心資深記者翟思嘉,第一線長期觀察。
2.獨家專訪9位兩會高層。(2位陸委會主委、1位陸委會副主委、1位海基會董事長、5位海基會秘書長)
3.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時期,從頭梳理台海兩岸關係的發展,並窺見蔡英文時期兩岸未來的下一步。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海陸故事是兩岸關係的縮影】
前國安會秘書長、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蘇起
兩岸關係一直是近代國際社會裏最特殊的一組關係,因為它表面上既有國際關係的特色,也有國內關係的特色,但實質上它既不是國際關係,也不是國內關係。如果這還不夠特殊,八○年代後期的兩岸關係還一直處在全球極為罕見的「經熱政冷」狀態。臺灣與中國大陸在經濟與文化上的熱絡程度超過許多國際盟友間的關係,但軍事上、外交上及政治上卻仍彼此提防、相互猜忌。在我幾十年的學術與政府經歷中,不曉得碰過多少國家的官員學者讚嘆臺灣能在如此罕見(意即沒有參考學習對象)、複雜、兩岸力量對比懸殊、而內部爭論又激烈的情況下,竟能生存發展,甚至好似游刃有餘。
個人以為,其中最大的奧妙就是,在關鍵的時刻兩岸總有創意出現,用特殊的方法讓特殊的兩岸關係「關關難過關關過」。臺灣陸委會與海基會以及大陸國台辦與海協會的設立就是最早的重大創意,而它恰好是臺灣方面提出的創意。今天我們可以說,如果當時沒有成立這些專責機構的創意,就不可能有後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畢竟前面的四十幾年間,臺灣一直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叛亂團體」,而大陸則認為中華民國已經消滅。海陸兩會及兩岸兩會「白手套」的新創意讓雙方能夠同時兼顧彼此不同的意識形態以及共同的現實需要,一起坐下來開始溝通對話,真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突破。
正因為兩岸兩會位處於兩岸關係的最尖端,所以它們必須直接承受兩岸不時碰撞的力道。臺北的海陸兩會還必須額外承受在臺灣內部政治鬥爭中所產生的火花。二十幾年來海陸兩會的故事彷彿是兩岸關係及臺灣內鬥的縮影,其中有兩岸的衝突與妥協,有不同政黨及同黨內部的權力爭奪、有意識形態與政策理念之爭、有機關間的角力、有個人恩怨的投射;有燦爛的一面、也有平淡的時刻。
這個故事在別的著作及文章裏固然已有若干敘述,但思嘉的十萬字新書可能分析得最有系統性,也最透徹。她結合靜態的學術研究與多年媒體工作的直接觀察,把海陸兩會從緣起開始探討,一路追朔它們當初如何互動(尤其是所謂的「海陸大戰」),後來又如何磨合,終至近期如何分工。任何讀者看完這本書,一定會對兩岸關係的這兩個尖端機構具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絕對有助於將來觀察兩岸關係的全貌。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思嘉訪問了九位曾經直接參與海陸兩會工作的官員。由於工作的敏感性質,這些官員平常不太與外界接觸,但基於對思嘉的信任及匿名的承諾,他們多多少少透露了一些鮮為外界所知的事情,因此大大增添了本書的份量。
值此臺灣新的大選將屆之際,如果真如一般預料將再度政黨輪替,那麼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的鴻溝(即「臺灣是主權國家」與「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間的巨大差異)恐怕必然需要一個新的創意來搭橋。不管這個新創意會不會出現,海陸兩會作為兩岸關係的最前線,必然會再度成為新的溫度計,讓我們藉以觀察其中的冷暖。
思嘉的新書因此不僅是檢討與回顧,也替讀者照亮了前面可能展開的新路。爰特樂意為一短序,恭喜兼期許。
------
【推薦序 從小茶壺到大棋盤】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 馬紹章
記者,過去是無冕王,為人敬重,但現在的社會對記者的印象都不怎麼好,無冕王成了是非人。不過,我的印象剛好相反,至少跑海基會與陸委會新聞的記者絕大部分都是認真、謹守專業之士,思嘉就是其中之一。面對認真、專業的記者,我在海基會六年的發言人工作充滿挑戰。
和思嘉由生而熟,都是圍繞著工作。她是跑海陸兩會的記者,我那時是海基會的發言人,至少每週例行吹風時會碰一次面。她一方面當記者,一方面當學生,正在唸淡江大陸研究所,剛好學以致用。有一天,她告訴我,論文題目想寫陸委會與海基會的關係,我想都沒想就提醒她,這個題目很有意義,但是不容易寫,因為涉及到人的問題,而這一向是當事人忌諱談論的話題。思嘉能夠寫完這篇論文,的確不容易,因此我就鼓勵她再加一把勁,將論文出版,讓更多的人能從兩會關係中一窺兩岸關係的堂奧。現在書要出版,她要我寫序,又怎能拒絕!
這個主題,讓我感觸良多。像我這樣的五年級生,在1987年之前,何曾想過兩岸會有如此巨大變化。大時代的變化,很自然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兩岸關係就此進入了我的視野。沒想到2009年開始又在海基會服務整整六年的時間,對海陸關係有更直接的體悟。
海基會的設立,是觀念上的創新,但慢了一年的海協會,則更往前一步。常說國台辦和海協會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陸委會和海基會則是兩套人馬,兩塊招牌。這種設計就註定了海陸兩會之間必然的矛盾,只是表現的形式與程度不同而已。就像思嘉書中所言,制度上以及人的因素,使得海陸兩會很難像團隊一樣的運作。如果以團隊的概念來看海陸兩會關係,那幾乎是一個不可能達成的標竿,除非進行制度的調整,而制度的調整需要有長遠的眼光與決心。
以個人的觀察,早期的海陸衝突是因兩岸開始交往,正處在時代巨變之開端,彼此角色及政策的期待均有落差,但2008年後,海陸之間雖沒有初創時的衝突,卻有制度設計必然產生的摩擦,儘管媒體偶爾報導,卻不致影響兩岸交流。尤其現在陸委會與國台辦已建立了直接溝通與聯繫的管道,如果依照這個現狀持續發展,海基會走入歷史似乎也是遲早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將海基會納入陸委會,走向一套人馬,兩塊招牌,最終則走向一套人馬,一塊招牌,應該是政府要思考的議題。一套人馬,其實就是一個團隊的意思,唯有如此,不論是政策的制定、執行,乃至於兩岸之間的溝通,都可以更順暢,更有效;一塊招牌,代表兩岸之間已不需要白手套,其政治象徵意義已不待多言。
海陸問題畢竟只是臺灣小茶壺內的小風波而已,茶壺外大棋盤上的風雲變幻,才是臺灣前途的關鍵,希望思嘉能在大棋盤上再寫一本書,是為之序。
簡介
李登輝時期,政壇路線之爭在海陸中引爆授權爭議;陳水扁時期,兩岸關係惡化冷凍,海陸「無事可爭」;馬英九時期兩岸復談,海陸開始新的磨合......
白手套愈來愈薄,已是不爭的事實。
兩會關係如何發展,兩岸未來將邁向何方?
兩岸自1949年分治,1987年開放探親政策,1991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展開正式接觸,直至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首次的「辜汪會談」並簽署協議,其後兩岸政府持續透過此管道進行多次談判及協商。兩岸從隔絕到交往、從對峙到緩和、從民間接觸到政府官員對話,逐漸形成今日的兩岸關係,也形成今日陸委會授權,海基會談判簽署協議的兩岸政策交流機制。目前看似運作順暢的陸委會與海基會,其實經歷過長時間的紛爭與磨合,形成現今兩岸關係中的主要核心。
本書從歷史角度爬梳陸委會及海基會在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時期,各階段產生的磨合,探討衝突原因及其對於今日互動模式與定位職掌的影響。書中更就9位兩會高層做深度訪談,其中包括2位陸委會主委、1位陸委會副主委、1位海基會董事長、5位海基會秘書長。藉由當時主事者與參與者的口述,揭開第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翟思嘉
東華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曾任新新聞週刊記者,現為中央通訊社大陸新聞中心記者。
目錄
推薦序 海陸故事是兩岸關係的縮影/蘇起
推薦序 從小茶壺到大棋盤/馬紹章
前言
第一章 大陸事務專責機構的編制、定位與任務
第一節 國安會
第二節 國統會
第三節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第四節 海基會
第五節 陸策組與跨黨派小組
第二章 回顧:海陸互動
第一節 路線之爭海陸大戰―李登輝執政時期
第二節 兩岸冷凍海陸休兵―陳水扁執政時期
第三節 兩會復談建立制度―馬英九執政時期
第三章 觀察:海陸磨合
第一節 油門或煞車,海陸的授權拉鋸戰―李登輝執政時期
第二節 中共抵制,失去存在感的海基會―陳水扁執政時期
第三節 人的因素漸淡,目標互動制度化―馬英九執政時期
第四章 分析:海陸分工
第五章 陸委會、海基會高階職務受訪者訪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