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舊聞──老上海的風華往事

春申舊聞──老上海的風華往事

  • 作者 / 陳定山 原著;蔡登山 主編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3
  • ISBN / 9789869244978
  • 定價 / NT$ 460
  • 優惠價 / NT$ 414
  有1人評分    分享:
  按讚:


【老上海人過新年】
年鑼鼓打《將軍令》,開車兜風甩月炮!?

【梅蘭芳遷居上海】
上海人搶著聽戲,通通都不洗澡了!?

【中國第一條鐵軌】
半擔米錢只能坐頭等車一次,吳淞鐵路依然擠滿人買車票!?


本書特色

名小說家兼實業家天虛我生(陳蝶仙)的長子──陳定山之掌故名著!
帶領讀者目睹老上海的風華盛況!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代序】舊上海的故事—《春申舊聞》的英文評論/朱聯馥譯自Free China Review VOL.V.NO1

這是一百個稀有的漫筆集錦,原載於臺北《中華日報》專欄,該欄示有適宜的名稱「春申舊聞」,這些漫筆或者像Howthorne的Twicetold tales一樣稱它為故事,所陳述的不僅是傳聞。作者陳定山先生是一位詩人、藝術鑒定家和以前上海的(現在臺北的)聞人,他顯然有著這些事件唯一的記錄,甚至精確於日期、數字、人和地方的名字。他用高雅、學者的文體來寫述他的回顧錄,這些表明了他高尚中國歷史著作的系統,他的筆力是輕鬆和敏感的,他的姿態是容忍的,這書整個是寫述鄉思愛的情調,因此舊上海這些最不名譽的惡漢變為可愛的,或者最低限度用歷史上慈善的眼光看出來他們是可寬恕的。
講到上海的年齡,它並不很老,雖然它是在黃浦江左岸肥沃的土地上,據說這就是在紀元前第三世紀楚國的政治家和藝術家春申君於封建時代的寺院俸祿。這地方在第十三世紀當上海人建立市鎮、設立孔廟前幾世紀時,人口十分稀少,甚至在第十四世紀時學者秦裕伯的一生中對於城隍尚很陌生。作者未述及該學者何以被崇拜,但他顯示該神的傳記能在明朝的歷史中獲得,且他的有形的遺跡尚在前法租界西愛咸斯路著名櫻花開放的三菱花園鄰近的墳墓內。
上海之成為世界大都市之一亦僅數百年,現在從國際飯店瞭望到的跑馬廳在一八五三年時是一個長滿蘆草的沼潭,上海人以前常稱謂蘆花蕩,橫過這蘆花蕩的地方即是戈登將軍與太平軍激戰的所在地。在靜安寺路某處英人即豎立了戈登將軍的銅像,且無限地擴大英租界。後來的法國人選擇了舊中國鎮(南市)與英租界中間的一塊土地,但是,他們亦移向西合併了Boulevard de Montigny以西到徐家匯的地區。
作者未評論西方統轄者對上海之厲害,因為在抗戰勝利後公共租界與法租界是歸還中國了,同時中國人亦立刻忘卻了以前的怨恨和外人的傲慢行為。但是,公共租界內不規則的政治總在現代中國文化、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歷史上占著很重要的一頁,因為這些租界不僅是大班(Taipans)和他們的買辦、幸運的士兵們,各式的冒險者、假紳士和曾犯罪者之集合所,亦是數百萬中國人所居住的地方。這地方的人生活與其他各國一樣,因為與外國接近,所以他們生活很機警,易感受於新的思想和潮流,和為了掙扎生存而受到更嚴酷的痛苦,但是上海在那時最少已揭示了繁榮和安全的外觀,因此它吸引了各省的中國人,在上海賺錢或浪費他們的財富,來到上海謀生活或貫徹有利於中國遠大計畫,在中國不再有第二個這樣的城市了,甚至北平亦不能比喻,它能誇耀其各式的人士,和人類之間關係詭異的複雜,這書主要是講述關於這些人們的事件。
陳先生的漫筆最好是當它故事來讀,但是,當在這些故事內論述到實際人物時,它的意味更深長了。在傳記內的人士是可以代表來作上海人唯一的參考。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袁世凱的兒子袁寒雲,他無政治野心,但是很有天才,是上海的居民,他花他的錢在妓院內,在以後數年,他只能出賣他在鴉片榻上斜臥著所畫寶貴的畫來貼補他的生活。我們也可看到關於黃楚九的事,他是百齡機、萬應藥的發明者,大世界和新世界遊藝場的創立人,也是在中國創辦第一個為公眾一日服務二十四小時日夜銀行的人。他是一個有天賦的商人,他最後死於破產,也是一個市場波動的犧牲者。
類似的故事在書內很多,這裡包括許多辦企業的商人、巨富、藝術家、辦報館者、黑社會領袖、流氓、美女、電影明星……這些各式人物使上海成為一個迷惑的地方。作者甚至很感傷於數對情侶的命運,他很同情地描寫他們,真不愧一位軟心腸的紳士。
陳先生的故事大部是以舊上海為背景,那就是它在轉入二十世紀與二十世紀的時候。這就是機敏的青年人牽馭他們自己馬車的上海,當時舞廳很少,紳士們傳統地去妓院覓尋舒適,那時生活很安定,花上三四元即可買到一幅現代名家的字畫。舊日子已去很久,但是陳先生迫真的描寫似乎重新獲得了以往的情調,有時讀者們會感到這些僅不過是昨日之事。


【導讀】詩、書、畫、文俱佳的陳定山/蔡登山

他是名小說家兼實業家天虛我生(陳蝶仙)的長子,他也寫小說,二十餘歲已在上海文壇成名了,他工書,擅畫,善詩文,有「江南才子」之譽。他和父親陳蝶仙,人們常以「大小仲馬」稱之。他就是陳小蝶(四十歲以後改名「定山」)。而陳定山一生也以其父為榮,他在寫於一九五〇年的〈桃源嶺十年祭〉文章開頭就這麼說:「父親:從您去世,整整的十年了。十年前,我們父子同在昆明,現在我一個人在臺灣。我記得世界第二次大戰勝利的消息,在雲南由羅家倫先生在司蒂威而公路上廣播,當時廣場上狂呼擲帽的有五萬餘人,而我的親愛的父親,你已含恨泉下,看不見了。你的下世,是中國社會的損失,不單是我們一家的悲哀。你用全力貢獻社會的工業,用精神貢獻社會的文化。直到今天我寵被著光榮,只要一提起『天虛我生之子』,人們就會對我另眼相看,甚至有肅然改容的,這不是敬我,而是敬我父親偉大的人格。我記得,有一次,坐飛機到重慶,機中有幾位學者,他們一致要我在手冊上簽名,我很慚愧說『不敢,不敢』。他們很不客氣的說,這不是為你,為你是『天虛我生之子』啊。最近在正中書局出版的高職國文,它在選了我一篇〈懷古家的新希望〉的作者項下注著『文學家天虛我生之子』,我真覺得何等可以自傲,我有這樣偉大的一位父親,甚麼名譽地位,人家都可以搶得去的,唯有父親是人家搶不去的。而我的父親是天虛我生。」
陳定山(一八九七—一九八九)原名蘧,出自莊周《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云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因此又字小蝶。別署蝶野、醉靈生、醉靈軒主人,四十歲後改署定山。陳定山說:「我是杭州人,古籍錢塘,世居西湖……我的祖宅在瑞石山麓太廟巷口,相傳是南宋韓侂冑的南園一角,因此頗具花木泉石之勝。……我生之時,去古已遠,南園遺跡渺不可尋,但泉石的玲瓏、山林的位置,依然在目。先君把後園題名為一粟園,園中有個月波池,池畔有一座小軒,五色玻璃,朱欄四匝,迎面一巖,厓石壁立,有石竅,往往出云。先母燕室即依巖岫築,故號『嬾雲』。此軒據說原有趙子昂題匾,但早已失去,先君題名為惜紅軒,他第一部著作《淚珠緣》和《惜紅軒詩鈔》就在這裡產生,後來做了我的啟蒙書館,我常常對著一窗五色斜陽,靜聽姊妹們咿呀的書聲,為之忘倦。」
據曾永莉訪問晚年的陳定山說,他母親嬾雲女士(朱恕)在懷孕十二個月才生下他,母親也出自書香門第,亦能吟詠,父母親伉儷情篤。在陳定山的記憶中,父母結婚四十年間只吵過一次架,而且彷彿只為些家庭瑣事。「在幼小的定山先生眼中,父親是個傳奇人物。他的身材頎長,戴副金絲邊近視眼鏡,絲羅長衫外常加一件一字襟馬甲,手上輕搖一把灑金畫牡丹的團扇。小定山常想:待自己長大,必要像父親一樣的風度。」小時候,堂姊讀《幼學瓊林》,妹妹小翠讀《詩品》,陳定山卻能把她們的書同時背出。八歲時才華已然早發,塾師講解王勃〈滕王閣序〉,全文未講解畢,他已能朗朗上口。九歲已能提筆為文,自成風貌。十歲能倚聲,又喜歡唱崑曲,其父蝶仙常為他弄笛。
據學者趙孝萱的資料云:「陳定山十四歲入法政大學,聽聞教員瑣碎談論律師之訴訟等費,乃曰:『是非我所耐也。』之後赴上海另入聖約翰大學。入學後發現學生都捨國學而以英語相誇耀,又不悅而離去。當時其父蝶仙與父友鈍根正編《禮拜六》、《遊戲雜誌》、《女子世界》等,日日以小說家言相談。小蝶見而大喜,於是決定鑽研小說。先試譯著,仿林紓之法,由李常覺遍求英文小說,讀後口述。定山取歐西小說本意,以文言譯出。譯筆極為快速,據說每小時能寫兩千字。惲鐵樵當時主編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愛定山才華,多次敦請他寫稿,時年十七歲的定山竟能與五十幾歲的惲鐵樵成為忘年之交。」
陳定山的作品當時散見在上述各雜誌,尤其是周瘦鵑所編的刊物,《自由談》上固然不必談,《紫羅蘭》和《半月》,亦像沒有陳定山的大作就會減少銷路似的。即那一本周瘦鵑一人所寫的《紫蘭花片》,亦時常的有些定山的畫和詩。曾經被人目為雛鳳清聲,說定山的妙筆,更有過於蝶老先生。鄭逸梅說父子兩人合作的有《棄兒》、《柳暗花明》,刊於《申報》,明星公司攝為影劇。還有《二城風雨錄》、《嫣紅劫》、《間諜生涯》、《秘密之府》、《瓊英別傳》、《勃蘭特外紀》、《旅行小史》、《妍媸鏡》、《各國宮闈》。陳定山單獨的作品有《塔語斜陽》、《香草美人》、《蘭因記》、《餘味錄》、《蟲肝錄》、《菊譜》、《畫獄》、《江上秋聲》、《定山脞語》、《書畫船》、《醉靈軒讀畫記》、《醉靈軒詩文集》、《湖上散記》、《消夏雜錄》、《蝶野論畫三種》等。
鄭逸梅又說:「小蝶有時署醉靈生,因在杭居醉靈軒,軒本為其外祖父朱淥卿的漱霞舊館,小蝶讀書外家,乃宿於其間,有亭榭,有梧桐,他撰《醉靈軒記》,述其概況,如云:『予居是軒,梧桐一樹,亭亭若車蓋。當暑即展席桐下,雜置書硯,臥而吟哦,每風颭花落,恬然入睡,起而拂衣,襟袂間皆桐花也。』厥境清絕似畫。至於醉靈,那是小蝶取唐羅隱別朱慶餘宅『除卻難忘是醉靈』詩意以名之。林琴南曾許小蝶繪《醉靈軒讀書圖》,病甚劇,強起致書小蝶,謂:『老人今生不能從事矣!然平生知己,壽伯茀,高子益,最後乃得君三人耳!』書竣封郵,擲筆而卒,成為畏廬絕筆。」
一九一七年,陳定山父子研發國產「無敵牌牙粉」有成。一九一九年,陳定山以積蓄下來的二千塊錢稿費,在杭州清波門學士橋旁,買下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方的「墊巾樓」遺址做為別墅。陳定山說:「因用畫中九友的真跡題名如:『染香』、『約庵』、『湘碧』、『思白』、『松圓』、『檀園』,來做了庭樹園囿的榜名。園成於民國二十二年,我已是三十八歲了。先君極愛此園,名為『蝶墅』,楹聯悉出手撰,日寇侵杭,廿載經營燬於一旦,重葺草堂於斷橋,先君已棄世六年。曾幾何時又流離海島,西望無期,可為慟心。」
陳定山被譽為「以詩、書、畫獨樹一幟」的。據熊宜敬的文章云:「一九二〇年,陳定山廿四歲,見三姨丈畫梅極佳,興起學畫之念,姚澹愚告訴陳定山『畫必自習字始,能寫好字始能習畫』,於是陳定山以所寫書法向其請益,姚澹愚一看,便說:『子不羈才也,梅不能縛汝,其山水乎?』於是便傳授山水訣,是為陳定山正式習畫之始。」而後來陳定山更以書畫名家,論者曾評曰:「其畫在蝶野時期,以冷雋勝,筆墨無多,盡得天趣。四十以後自號定山,其筆墨於洗鍊以後轉趨繁復,千巖萬壑,氣韻無窮,蓋收子久、山樵、香光、麓臺為一家。又身行萬里,胸貯萬卷,故能變化於筆墨之外。詩書雅度,醇然自足。吳湖帆嘗稱蝶野畫仙乎仙乎,吳子深云吾平生於畫無所畏,獨畏定山,每一相見,必有新意,其造詣蓋如此。」
一九二〇年,陳定山與張嫻君結婚。一九二二年,獨子陳克言生於上海。一九二五年,陳定山與父親、妹妹陳小翠、妻張嫻君偕同友人紫綃、周瘦鵑、丁慕琴、涂筱巢、徐道鄰、李常覺等至蘇州遊太平山,鄭逸梅首次認識陳蝶仙,由他和程小青、趙眠雲作東道主。鄭逸梅還因此寫了〈天平參笏記〉一文,以記其事,該文發表在周瘦鵑主編的《半月》雜誌上。
一九二八年,張嫻君勸陳定山納鄭十雲為二夫人,十雲戲唱得好,是唱老生的。在孟小冬沒有貴為杜月笙夫人,還在上海唱戲時,因孟小冬病,十雲女士是代過她的戲的。居然也同樣的客滿,同樣的受人歡迎。孟小冬是余派(余叔言)傳人,十雲女士有資格可以代孟小冬的戲,你想她在京劇上的造詣,會差嗎?
一九三四年,陳定山以世道紛亂,民不聊生,亟思對百姓生計有所奉獻,偶於浙江東陽之「定山」發現可以廣種桐樹以濟民,便擬定了種桐二千餘畝,以三年為期收成來改善當地農民生活的計畫,他的父親陳蝶仙認為此舉緩不濟急並不贊成,但卻對「定山」二字有感而發,對他說:「四十不仕,可以知止而後定矣。」於是刻了一方印章「定山一名小蝶」送給他。陳定山並於第二年在「定山」之巔築了一座「定山草堂」。
一九三六年,陳定山並在杭州西泠橋造「蝶來飯店」。蝶來飯店坐落在棲霞嶺南麓的低坡上,朝南的店門隔著馬路對沖西泠橋,飯店西邊緊鄰著古刹鳳林寺,東邊卻接著廣東勞氏的一大片松林墓地,四周透盡恬靜。飯店占地近三畝,客房卻只有二十八間,裝修一流。飯店整個建築結構像個中西合璧的莊園,西式二層樓的客房散落在坡頂上,南面沿馬路築有花式窗櫺的矮牆,院中央植滿低叢和草坪,從店門大堂去客房要經過蜿蜒曲折、花藤朱欄的中式長廊。飯店開張那天,來了一場「蝶來秀」,專門從上海請來頂尖級的電影女明星蝴蝶與徐來,因為各取她們名字中的一字,正好是「蝶來」,一時整個杭城為之轟動,大家都追到西泠橋邊看「蝶來」。
一九四〇年初春,父親過世後,當時上海已經淪陷,陳定山和母親、弟妹、妻小住在法租界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金谷村;一日半夜,被日本憲兵偕同法巡捕及翻譯押至蓬萊市監獄,強指他為重慶分子。其二夫人十雲女士,連夜趕到蘇州,找到好友影星徐來,「標準美人」徐來當時已改嫁給唐生民,十雲請求徐來幫忙,徐來因此「命令」唐生民去向當時人也在蘇州的「七十六號」特工總部主任李士群求援,李士群礙於人情,「強盜生善心」,立刻寫了一封信給十雲女士轉上海「七十六號」的副主任夏仲明,歷經七天後終於被釋放了。出獄時,憲兵隊長告訴陳定山從此不許用「小蝶」一名發表文章,於是陳定山從此以「定山」之名行世。
熊宜敬在〈才氣縱橫陳定山〉文中提到:當時陳定山在獄中,一日忽夢身有雙翼,飛翔於杭州西子湖上,只見碧波浩渺,湖中一峰峙立,四面紅牆圍匝,頗似「小瀛州」,而其間碧坊上以金漆書「華津洞天」四字。夢中的陳定山由天而降,進入碧坊中,只見山中種梅百本,水流花開,泉聲淙淙,忽見一女子迎面而來,手執一卷,向陳定山笑曰:「待子久矣,欲一觀此卷否?」陳定山含笑應之,遂於石桌之上展卷並觀,原來是一卷〈吳梅村畫中九友詩〉,至此,夢境已盡,醒來仍如歷歷在目。出獄後,陳定山將此夢告訴好友王季遷,王季遷建議將夢中所見繪出,陳定山便回憶夢境以圖為記。畫完沒多久,當年在浙江東陽定山種桐的場長胡志傑來訪,知道陳定山有買山之癖,即告知陳定山杭州西湖南屏山蓮花峰有一洞,風景奇絕,而且價錢甚廉,只須黃金十兩,陳定山聽了大喜,立刻付了款項託胡志傑買下。過了些時,亂象稍解,胡志傑便領著陳定山、鄭十雲夫婦至蓮花峰一遊;到了那兒,確實彷彿夢境,只是不見碧坊紅牆,一片荒隰;登山峰頂,只見峰巒回合,襟江帶湖,別有天地;忽聽足底有潺潺水聲,循聲下尋,只見一古洞,陳定山忽然大驚,原來洞中有一摩崖石碑,大書「華津洞天」四字,竟然與夢境全書一字不落,奇異至極。歸家後,陳定山又將此事告知王季遷,王季遷不禁大喜說:「上回你依夢境所繪之圖,我親眼所見,可為公證,這奇地我是否可與你共有?」陳定山回答:「不然,蓮花洞已載於《西湖志》中,不可為一、二人私有,不妨就以夢境中所見吳梅村畫中九友詩為傚,亦尋今之畫中九友共享此奇境。」於是兩人就同赴嵩山草堂找馮超然商量此事,馮超然、吳湖帆知道後皆大喜,同意以九友為集,此時馮超然女弟子謝佩真也要加入,先未得同意,然謝佩真對陳定山言:「君夢中不是有一女子攜卷待君同觀嗎?這女子正好由我為數。」馮超然聽了頻說有理,於是定此雅集之名為「華津畫社」,共十人,除了謝佩真共有九位畫家,分別是馮超然、吳湖帆、汪亞塵、賀天健、鄭午昌、孫雪泥、陳定山、王季遷、徐邦達,並向杭州市政府註冊。成立後沒多久即國共分裂,華津畫社就只剩下奇異夢境一事成為藝壇韻事了。
一九四八年秋冬之際,五十二歲的陳定山渡海來臺。先居北市連雲街,再遷居新生南路,室名「定山草堂」。一九五二年六月,遷居陽明山,居名「蕭齋」。
陳定山說:「從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到四十八年(一九五九)我一直住臺北。為了生活,第一個拉我重為馮婦的是老友趙君豪兄,那時他和范鶴言、朱虛白兄創辦《經濟快報》,也就是現在的《聯合報》,我擔任副刊編輯《臺風》。第二位拉我寫作的,是吳愷玄先生,拉我為《暢流》雜誌寫稿。第三位是葉明勳主辦的《中華日報》,趙之誠兄主編副刊要我寫長篇,而刊出了風行一時的《春申舊聞》和《黃金世界》二部。接著便是耿修業兄主辦的《大華晚報》,要我為他寫最長篇小說《蝶夢花酣》,這一下,我就在臺北寫作一年。住在陽明山,四時有花木之勝,早晚有良朋之遇,倒也逍遙的很。最快活的是,《中華日報》臺北版,本仰給臺南版,自《春申》發刊以後,北版銷數激增而南部版反仰給於北版的轉載。接著是耿修業兄不時報告《大華晚報》因連刊載《蝶夢花酣》而銷數激增,向我『致敬』。」
陳定山對於京劇素有研究,他在上海的時候,曾經和上海聞人杜月笙、張嘯林一同票過戲。鏘鏘在〈略記陳定山先生〉文中說:「他住在新生南路的時候,我曾聽過他的妙奏。這一夜是定山先生設宴款客,被邀的除了余派名票寒山樓主等人以外,還有後來跌斃於鳳林酒家『做鬼也風流』的梅花館主。梅花館主歌《搜孤救孤》,定山先生則唱《白門樓》。中氣十足,連他的孫女兒亦不斷地一面拍小手一面說:『爺爺好滑稽得來』」。一九五一年,陳定山在北一女禮堂主持「春臺雅集」,戲從晚上七點開鑼,票友唱到隔天清晨三點,觀眾才依依不捨地離座歸去。這次雅集,主要的特色是「唱反戲」:平常唱青衣的,改扮武生;唱花旦的,改扮花臉,別具情趣。陳定山的小生戲,是經過一番切磋琢磨的。因為他跟姜六爺妙香,私交甚好,像「叫關」裡的「十指連心……」等句的唱法,都是韻味中蘊藏著情感聲色,較諸「聖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當時的報導說,像《醉寫》這種戲,近十幾年來是很少聽到的。但在定山先生的花甲大慶時,不但聽見他唱了大段的《醉寫》,而且還聽到他清歌了幾段《長生殿》的崑曲。都能給人深刻的印象,都能使人傾心嚮慕的。
鏘鏘發表於一九五六年的文章中說:「初到臺灣時候的定山先生是和名票羅企園合住的,旋入做過上海魚市場經理的唐纘之先生之家。那時候他還沒有想到把文章換錢,祇是寄情於書畫上,一度曾在《經濟時報》編過兩年的副刊。後來因為要他寫文章的人多,窮於應付,乃亦如職業畫家之訂潤格,你拿鈔票來我寫。目前產量甚豐,報上有他的文章,雜誌上也有他的文章,遠如菲律賓和香港,都有他的文章。文章之吃香,吃香到無遠弗屆。一度以他的口述試用過請人速記,但終不及他自己寫好。因此,他現在又很有規例的每天早上起來,就埋首書案。文思潮湧,運筆如飛,快的時候,有一小時寫一千五百字的紀錄。通常是每晨七時寫到十一點鐘,很少有例外。照中國人的早衰情形而說,六十歲的定山先生很可能已有龍鍾之態,但他『嘴上無毛』,每天剃得光光的,依舊如當年的張緒,瀟灑飄然。大概就是這樣的緣故吧,所以他和七十歲的高徒秦子奇先生相對時,還會老興勃勃的高談風月。上年紀的人最容易使人討厭的,是老氣橫秋,定山先生的心情好像一直很年輕,於是人盡歸之,皆樂與之伍。而定山先生亦不以為煩,老少不拒,近我者都歡迎。因此不但秦子奇先生輒喜和他促膝談心,就是他的那個徒步未穩的孫女兒,也只要公公面不要爸爸了。」
一九五八年陳定山遷居臺中,(自此在臺中居住十八年,直到一九七四年才遷居臺北。)陳定山說到其中的原因,他說當時住在陽明山的情景:「這最有趣的:每當花季,載酒上山,識與不識,競來叩門相訪,於是我只好在蕭齋門外,貼一張告白:『主人不在』,但看花的人還是湧進來。有人在我的柴木門貼了一首詩:『何事主人常不在,柴門雖設莫長關』。於是我不得不下山,而搬到臺中。搬臺中的主動力,是一陣黛絲颱風,把我的蕭齋的直頂吹坍了,我抱著我的小孫女毛毛(學名舜華)從蕭齋走到國際飯店門口下山,一直下山。」
一九六七年三月間,有一天陳定山路過臺中自立街口,在一家豆漿店旁邊的平房門前,看到一幅對聯,上聯是「室比前人添一斗」,下聯為「樓觀對面起三層」,橫額寫的是「二斗軒」。這幅對聯,引用梁書「陶弘景有三層樓」的典故,而隱隱道出作者不受繁華所惑的心境。陳定山便寫了一首〈贈賣餅翁〉,請友人逢甲大學國文系楊亦景教授轉交給他,詩曰:

人間春到容高臥,門外車塵接轂長。
燈市春聲金鼓鬧,松棚火熄餅爐香。
牽門黃犬方為累,歷世紅羊換劫忙。
陋室何妨專一斗,看人四面起阿房。
閉門合署陳無己,也把新詞贈餅師。
日暖花鬚烘蜜蠟,天寒魚腦凍梅池。
喜聞鶯燕將雛至,懼致兒童積木危。
坐看東方青帝笑,種瓜得豆與春期。

詩前尚有一序:「鄰有賣餅翁,日炊一爐而止,日午則高臥不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丁未元夜,過其門,帖一聯云:『室比古人添一斗,樓觀對面起三層』。梁書:『陶弘景有三層樓』,翁固有道,且知書矣。」
沒想到這位賣餅翁收到陳定山的詩之後,詩興大發,立即用原韻和了一首〈餅師答〉:

天涯也有逢春日,柳眼垂青客路長。
啼鳥喚回金谷夢,勞人沽得玉壺香。
樓觀迥出三層傑,籠餅炊供十字忙。
二月玄都花怒放,謹將猿馬鎖心房。
貂裘不受崇高節,師道真堪作導師。
問字近鄰楊子宅,接籬遙見習家池。
太空詩境新開拓,小市生涯缺阽危。
容我逃秦淪賣餅,喜從空谷遇鍾期。

這兩首詩,一起刊於三月十九日《大華晚報》的「瀛海同聲」專欄中,傳為藝壇佳話。
陳定山來臺後,長時期在報紙副刊及雜誌上寫稿,筆耕不輟,出版多部小說集、詩集、掌故集、畫論、畫冊等等,均顯現他的多才多藝。一九七〇年左右,因當時任臺中靜宜女子文理學院中文系主任的好友彭醇士,身體不適,於是請陳定山代課,這是陳定山開始執教鞭之始,他在靜宜及中興大學教授詞曲課。一九七四年,在臺中居住十八年的陳定山遷居臺北永和,他說:「攜得晴空一片雲,來看臺北雨紛紛。」因居永和,自號「永和老人」,又因住在凱旋大廈七樓,所以別署「七層樓主」。同年,因弟子於大成任淡江文理學院夜間部系主任,他在臺北市金華街的淡江城區部執教一年。
一九七六年,陳定山作八十壽,好友張佛千特製二聯:

「小」米清才,身如彩「蝶」;
「十」分圓韻,響遏行「雲」。

「小」遊香國花迎「蝶」,
「十」畫眉山黛作「雲」。

巧嵌陳定山「小蝶」及二夫人「十雲」之名,並請黃杰及袁守謙書寫。黃杰還在第一首作跋:「定山先生今歲八十矣,賦詩作畫,顧曲飲酒,家情逸興,猶如少年,佛千斯聯,正所以晉不老之頌也。」陳定山讀此跋後大樂,曰:「有此一跋,吾雖老,亦顯此聯之切也。」而袁守謙所書寫者,以其特創之小聯,以錦緞精裱。陳定山對此聯情有獨鍾,壁間除其本人及十雲夫人之放大照片外,舊有字畫,皆不懸掛,僅懸此聯,並曰:「此聯雖小,但映照全面白壁,不覺其小。」
據張禮豪文章說,陳定山八十壽,「正逢張大千回國,二人相會,大千說陳定山看似六十餘歲而已,以後就稱『小兄』,而自言鬚白髯長,以後便叫『老弟臺』。知己重逢,自是歡欣,陳定山便作詩一首〈喜聞大千歸國〉以為記:『近聞歸國喜如何,雙袖龍鍾淚漬多。白頭兄弟存餘幾,青春鸚鵡尚能歌。廣留海外名千載,家在江南住永和。笠屣畫圖傳寫遍,無人不念志東坡。海外傳聞多病身,相看依舊健如春。蒼髯喜值蒼龍歲,白首重盟白水津。合具雙肩擔道義,獨留巨眼對乾坤。小兄老弟相稱謂,秉燭今宵最可親。』情意真摯,令人動容。」
一九七六年九月七日,陳定山元配張嫻君因病去世,失去奉獻一生的持家良伴,陳定山極為傷感。一九八三年八月三十日,夫人鄭十雲赴菜市場買菜,不幸發生車禍過世,享年七十三歲。十雲夫人與陳定山結褵五十年,亦夫亦友,死後陳定山甚念,集唐詩輓之曰:「多情自古空餘恨,報答平生未展眉。」一九八九年八月九日中午,陳定山以九五高齡在家中安詳過世。張佛千在〈故人情〉一文中說:「定老少時,即是十里洋場中的公子、名士,而又多才多藝,詩詞書畫、吹打彈唱、吃喝玩樂,無所不精;中年雖值多難,日本人來,遠徙昆明;共產黨來,渡海來臺,沒有受過一天罪,一生享福。但不幸到了八十一高年以後,十雲夫人竟以購菜遇車禍遽逝。定老有公子一,字克言,服務金融業甚久,定老於其婚後即命自建小家庭。今雖同在臺北,定省有時,但十雲夫人之賢慧體貼、出入扶持,相依為命之良伴,無可替代。朋輩宴會,我亦不敢相邀,老人受此寂寞孤獨的磨折逾十年,今乃以疾逝聞,享年九十五歲,殆真如佛氏之所謂『解脫』矣。」
筆者日前訪問臺灣師大附中美術老師陳薌普老師,她在一九七九年時因畫家歐豪年之介,拜陳定山為師,學習詩詞。每週日早上在永和家中上課,定山先生不講格律,要她先多讀書,並指定唐詩三百首、世說新語、白香詞譜等書,要她研讀,定山先生認為腹中要先有學問,再加上豐富的人生閱歷,方可寫好詩。中午時分,老師還要學生一起在家吃中飯。當時家中雖只有定山先生及十雲夫人兩人,但僕傭準備飲膳還是極為精緻,這也印證了定山先生是個美食家。這使我想起當年在上海他發起「狼虎會」(狼吞虎嚥的聚餐會)的情景,他在《春申舊聞》說:「尤其是發掘小吃館子,是本會的唯一工作。例如陶樂春發現時,僅為大舞臺對面一開間的四川抄手館子,靠扶梯三個賣桌,專賣搾菜炒肉絲,干燒鯽魚,和雞豆花湯。雅敘園是湖北路轉角靠電車軌道的一個樓下賣座,只賣油炮肚,炒裏肌絲,合菜帶帽帶薄餅,小米稀飯。小有天是小花園裡面的一家閩菜小吃,奶油魚唇,葛粉包帶杏仁湯,是他的拿手。……有許多小館子後來發現,直到勝利復原他們還保持著一開間門面的如:石路吉陞棧對面的烹對蝦,醬炮羊味。六馬路的魚生粥,石路上的肉骨頭稀飯,油條。德和館的紅燒頭尾,鹽件。泰晤士報三層樓的蟹殼黃,生煎饅頭。霞飛路菜根香的辣醬飯,浦東同鄉會隔壁的臭豆腐干大王等等,直到我們三十七年(一九四八)來臺,它還是保持著原狀。至於梁園的烤鴨子,雲記的臘味。喬家柵的湯團舖,在敵偽時期還有了偽組織,那是王汝嘉的冒牌湯團,不是真正金家牌樓的分店。」定山先生真不愧是個老饕。
陳定山的畫風被歸類為「名士畫」,筆墨酣暢,自成家數。他的書法,張禮豪認為「從二王入手,也研究黃山谷,再向上學虞世南、褚遂良、又轉米元章;民國以來,心折於葉恭綽的書風。事實上,陳定山不論字與畫都扎實地自古人來,而後從古人出,最後將書畫之道與人品、生活相融,而自成一格,逸興遄飛。」
陳定山著作等身,早年與其父陳蝶仙合編《考正白香詞譜》(一九一八)。他的詩詞集有:《蝶野詩存》、《醉靈軒詩集》、《定山草堂詩二卷》、《定山草堂外集》、《蕭齋詩存》、《十年詩卷》、《定山詞三卷》等。又酷愛寫掌故,寫有《春申舊聞》、《春申續聞》,因定公從父輩起,便長居滬上,嫻熟上海灘中外掌故逸聞,一代人事興廢,古今梨園傳奇,信手拈來,皆成文章,乃開筆記小說之新局,老少咸宜,雅俗共賞。至於小說集有:《留臺新語》、《五十年代》、《蝶夢花酣》、《大唐中興閒話》、《春水江南》、《駱馬湖》、《隋唐閒話》以及號稱「黃金世界三部曲」的《黃金世界》、《龍爭虎鬥》、《一代人豪》等。

簡介

上海,中國最繁華的都市,因戰國時代為楚國春申君之封地,故又稱之為「春申」,《春申舊聞》、《春申續聞》便是以此為名,意思即是「老上海的風華往事」,是名小說家兼實業家天虛我生(陳蝶仙)的長子陳定山,將在台灣報刊上專欄連載的隨筆故事结集而成的名著。
作者陳定山好京崑、工於書畫,又交遊廣闊,結識了老上海許多社會名流,目睹耳聞了老上海灘名流們的過往,故對老上海往事爛熟於胸,如老上海人如何過新年、吃西餐,或是「狀元女婿」指的是誰?「賭國詩人」又是何方神聖?他將老上海都會的人生戲幕,上至士紳名流、高官顯要,下及販夫走卒、戲子娼妓,一齣齣引人入勝的老上海風華放映在紙頁上。

作者簡介

陳定山 原著
原名蘧,字小蝶,四十歲後改名定山。浙江錢塘人,為名小說家兼實業家天虛我生(陳蝶仙)的長子。是上海《小說月報》、《遊戲雜誌》、《女子世界》、《申報》副刊《自由談》的主要撰稿人。一九四八年陳定山來台後,長時期在報紙副刊及雜誌上寫稿,筆耕不輟,出版多部小說集、詩集、掌故集、畫論、畫冊等等。
其著作有詩詞集:《蝶野詩存》、《醉靈軒詩集》、《定山草堂詩二卷》、《定山草堂外集》、《蕭齋詩存》、《十年詩卷》、《定山詞三卷》等。掌故:《春申舊聞》、《春申續聞》。至於小說集:《留台新語》、《五十年代》、《蝶夢花酣》、《大唐中興閒話》、《春水江南》、《駱馬湖》、《隋唐閒話》以及號稱「黃金世界三部曲」的《黃金世界》、《龍爭虎鬥》、《一代人豪》等。

蔡登山 主編
蔡登山,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目次

【代序】舊上海的故事—《春申舊聞》的英文評論/朱聯馥

【導讀】詩、書、畫、文俱佳的陳定山/蔡登山

十里洋場
譚鑫培五次蒞滬
泥城橋與新世界
黃楚九與大世界
袁寒雲遊俠北里
記雙闊庭
跑馬廳石翁仲
清道人書法
虹廟與未央生廟
赤腳財神虞洽卿
古園別記
小黑姑娘大鼓
淨土庵慧海和尚
董其昌是上海人
陳忠愍吳淞之戰
上海兵工廠之沿革
薛大塊頭與倪墨耕
野雞大王素珍與鄭曼陀
白渡橋史話
中國第一漫畫家沈泊塵
滑稽祖師王旡能
紫羅蘭庵軼事
徐園崑曲傳習所
黃包車的履歷
哈同花園之盛衰
王旡能補
黎錦暉明月歌舞團
與租界相終始的鴉片流毒
臨城劫案與吳崐山
中國的第一條鐵路
李春來傳
袁美雲被困芙蓉城
半淞園龍舟
上海小報之筆戰
章遏雲有功抗戰
樊樊山敬畏後生
宋漁父被刺軼事
帆影樓紀事
狄平子青卞隱居
上海外交開始的第一頁
八大書院與最早的學校
呂美玉與美麗牌香煙
周璇的瘋狂世界
賭博中的魔鬼—花會
閻瑞生與王蓮英
上海美術團體紀始
龍華桃花
法華牡丹
上海花市
小小豆腐乾與三友實業社
敵偽時期的金融奇觀
唐瑛與陸小曼
快車金四父女遺事
金廷蓀與五虎將
老牌明星王漢倫
五洲藥房項松茂
票怪沈田莘
中國化學工業社與方液仙
露蘭春與黃金榮
江小鶼與陳曉江
上海文廟談往
真偽城隍
小鳥之訟
申報紙與楊乃武、王韜
梅蘭芳到上海
持螯舉酒菊花山
大舞臺對過「天曉得」
陳夔龍過生日
《人間地獄》心影
胡蝶不老
吳昌碩與任伯年之成名
李薔華與馮文鳳
灘簧考
汽車物語
上海郵話
十三點
康克玲皇后
亂世佳人黑貓王吉
參加英倫的故宮書畫展回憶
狀元女婿與鴛鴦蝴蝶派
言菊朋被困蕪湖關
當年曾唱「雪兒」歌
地皮大王程霖生
上海年景
新正看戲
元宵燈話
闌珊燈事話仙霓
藝術判徒劉海粟
萬國商團
外僑商會在上海
賭國詩人
中國大菜
外國飯店群像
麥瑞與康悌浮弟
言茂源櫃檯酒
馬金鳳與琴雪芳
小兒科徐小圃
鏡花緣
關老爺
三麻子
黃慧如與陸根榮
冼冠生與陳皮梅
張溥泉書寒山寺碑
新豔秋命坐殃夫
新豔秋事補
記八一三抗日戰
內廷供奉汪益壽
上海青年會
小花園與吃素人
四大金剛
上海金石瑣談
趙子昂兄上海為僧
范杞梁招親
徐家匯吃烏龜
漢文正楷之由來
上海的《淳化閣帖》
馮超然請客賺湖帆
吳待秋煮畫療饑
吳子深情深陳美美
吳湖帆悼亡
王一亭晚節彌堅
太平軍時代的小刀會
上海梨園談往
孫譚汪南來的回憶
三大賢海上成名
麒馬優劣之我見
美術勝利的十年回憶錄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秀威資訊

會員評鑑等級  2016/03/18  此會員所有評鑑

小學五年級吧,不知從哪裡得來一本書,書名《黃金世界》,是位「定公」寫的章回小說,封面一整排高高低低的摩天大樓,書裡講青幫歷史,講「穆庸」從鄉下渡江到上海打天下。似懂非懂讀了一整個暑假,心裡對那個臥虎藏 ...更多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