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準個體時代的寫作──二十世紀九○年代中國小說研究
- 作者 /
黃發有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9
- ISBN /
9789863263531
- 定價 /
NT$
500
- 優惠價 / NT$
450
二十世紀九○年代──
莫言、張承志、閻連科、余華、王小波、王朔、朱文、陳染等作家多元並存的文學轉型期;
一個既曖昧又模糊,充滿了複雜性與矛盾性,從群體形態向個體形態過渡的「準個體時代」。
本書特色
針對九○年代特殊的文化語境,本書以多元的、立體的視角揭示九○年代小說的文化景觀。與以往「作品──社會」二分式的孤立的、機械的研究不同,運用社會學、文化學、傳播學、心理學等理論,全面打通了文學的內外分界,真正把文學納入社會文化肌體的整體動態系統中予以考察,從而揭示出特定時段文學主體的獨特生存境遇。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本書包括導言和十六章正文,對二十世紀九○年代中國大陸的小說創作進行系統研究。
上編側重對九○年代的小說生產進行體制分析和文化分析,涉及作者的寫作方式、文化與文學思潮、小說的主題與題材、小說的傳播環境等重要問題,力圖對特定時段內的文學空間進行宏觀分析。
下編分析九○年代小說的「寫物主義」、「日常敘事」、「模糊審美」、「文體演變」、「反諷修辭」、「敘事視角」等問題,是對九○年代小說審美特質的研究。
作者簡介
黃發有,1969年底出生,福建上杭人。
經濟學學士,文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年致力於跨學科研究,重點關注文學傳媒研究、當代文學研究、客家文化研究等學術領域。
著有《中國當代文學傳媒研究》、《媒體制造》、《文學傳媒和文學傳播研究》、《想象的代價》、《邊緣的活力》、《文學季風——中國當代文學觀察》、《詩性的燃燒——張承誌論》等,學術隨筆集《客家漫步》、《客家原鄉》等,主編《邊緣中國》、《讀網時代》叢書。
目錄
導言 準個體時代的寫作
一、被遮蔽的時間
二、困難的個人
三、被改寫的原作
四、在喧嘩中遺忘
上編
第一章 自由寫作:精神源流與文化困境
一、錢權之間
二、過客或歸人
三、「單位」內外
四、自由的代價
五、沉默地思索
第二章 九○年代小說的文化境遇
一、危機或契機
二、還鄉與歸依
三、還俗與遊戲
四、審美理想主義
第三章 「中國後現代」的傳統內核
一、道家思維的現代變體
二、禪宗價值的歷史滲透
三、實用主義與傳統智慧
第四章 九○年代小說的歷史迷惘
一、逆反的史詩
二、虛無的夢魘
三、工具化怪圈
第五章 九○年代小說的城市焦慮
一、複調的城市文化
二、曖昧的想像形態
三、可疑的市民話語
第六章 影視文化與九○年代小說
一、寄生與衝突
二、遇合與呼應
三、影像化敘事
第七章 文學期刊與九○年代小說
一、救亡或殉道
二、編輯的文學
三、代群的輪迴
第八章 文學出版與九○年代小說
一、功能分化與價值互滲
二、商業意志與雇傭寫作
三、時尚速食與長篇泡沫
下編
第九章 寫物主義:九○年代小說的敘事情感
一、感傷與冷嘲
二、擬物與泛情
三、消費化情調
第十章 日常敘事:九○年代小說的潛性主調
一、審美的還原
二、幻滅敘事
三、慣性的沼澤
四、主體性的黃昏
第十一章 模糊審美:九○年代小說的敘事風格
一、黑夜的變遷
二、逃避深度
三、猶豫表達
第十二章 邊際寫作:九○年代小說的女性表達
一、母系寓言
二、詩性敘事
三、隱性對話
第十三章 文體演變:九○年代小說的新聞化
一、時裝邏輯
二、文體混融
三、虛偽的真實
第十四章 自我重複:媒體時代的文學病毒
一、重複與複製
二、氾濫的泡沫
三、獨創的貧困
第十五章 九○年代小說的反諷修辭
一、言語反諷
二、情景反諷
三、泛諷的歧途
第十六章 九○年代小說的敘事視角
一、告別全知時代
二、旁知視角
三、隱知視角
四、戴著鐐銬跳舞
結語:互動與共生
一、歷時分析與共時分析
二、文化批評與審美批評
三、創造美學與接受美學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