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于逆境的尊严 ——读杨鹤高先生的长篇小说《下放户的女儿》 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公司出版发行的作家杨鹤高的长篇小说《下放户的女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首部反映下放户题材的优秀作品。本书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下放农村的经历为素材,展开描写,并结合抒发议论。作者以忠于生活的文德,下笔无忌畏,不护短,不回避阴暗,不曲意粉饰生活,真正写出了中国大陆当时的社会形象。 这部小说虽然在主线上仅仅反映下放户的经历和遭遇,但作品规模宏大,故事多且精彩,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诡谲隐深的阴谋暗算,有正气凛然的抗邪斗争,有利益驱使的倾扎互动,有随机应变的庸俗刁钻等等。特别是对少数专横腐败的基层干部的丑恶嘴脸和落后分子的恶作行为,描写得淋漓尽致。由于正邪较量是生活中不可摆脱的规律,所以出于据实描写,也自然显示了正面力量的辉煌。 阅读这部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故事中主要人物在严酷的生活折磨中端正不屈,坚毅向前的品格与骨气。小说中欧阳雅丽一家就是这样的典型,特别是欧阳雅丽本人。从一系列事实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阳雅丽的高尚品格形成的基因与升华的过程。 (一)正气在逆境中传承发扬。 欧阳雅丽一家从南京大城市下放到农村那天起,就压在“下放没好人”的黑锅下。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他们的头上。城里转来父亲欧阳轩的档案,说他是反革命分子、日本特务。于是,刚到农村这个生疏环境中的欧阳轩,便被押上群众大会,进行严酷的批斗、侮辱与野蛮的人身摧残。但是,在这如坠“地狱”的折磨中,身为一家之主的欧阳轩犹如风雨中的盘古。批斗会一结束,他镇定自若,鄙视那些张牙舞爪的小丑。因为他坚持一种做人的原则——“人活着就要活出人的尊严”,“不可做精神上的失败者”。这种高尚与坚贞的气节,很自然地使女儿欧阳雅丽感到自己的父亲比原先更加高大可敬。正气传承,使雅丽也明确了做人的原则,那就是不屈于邪气、实实在在地做人。她曾经有过学习天文的“太空梦”,如今“太空梦”化为泡影了,但她并未变成消极懦弱的庸人,而是从现实出发,老老实实地与农村大爷大妈们建立情感,老老实实地学习劳动技能。这种老实做人的态度,使她理智旺发,产生了隐而不露的思索长远生活与对抗邪恶的警惕性。她坚信人的尊严,“任何时候,灵魂不可出卖”。面对一些依附权势的庸俗下流的人,她分清界限,或不屑一顾,或敬而远之;尤其对于腐败的大队书记梁加仁的邪恶引诱,她机灵警惕,保持了自己的清白节操。 (二)透视虚妄,认识真理。 在“言论统一”的年代,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神圣的号召之一,谁也不敢非议它。然而贫下中农再教育,对于下放的城市人来说,究竟施以什么教育呢?实在是一个疑问。农村中,忠厚勤劳的人固然很多,但是,奸刁邪滑的人同样不少,而且后者往往因为心计复杂,掌权得势,成为消极因素的制造者;尤其像梁加仁那样极端邪恶的人,手握权柄,营私舞弊,欺上压下,生活淫乱,弄得老百姓怨声不绝,引起一波一波的倾扎与争斗。这种现实状况,自然促使品格端庄的欧阳雅丽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叫我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受到什么教育呢?学到什么知识呢?”要说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向老大娘们学会了推磨烙煎饼,再就是姐姐曼玲向老太太学会了剪纸手艺。下放十年,得到的看不见,而失去的却令人难堪——儿女的婚姻被耽搁了,笔直的生活被搞乱了。目睹现实,欧阳雅丽终于深刻地认识到,所谓接受贫中农再教育,纯粹是一种主观臆想、一种纸上谈兵。她想到人不能为虚幻的空话所蒙蔽,应当追求实际。雅丽本是一个性格内向娴静的女孩,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她深深同情和决然参加大闹回城的群体行动,说明现实的不平使她变得更加清醒了。 (三)面对连连的挫折,只有坚毅向前。 与许多下放知青境况相同的欧阳雅丽,在十年下放中所遭受的折磨与打击,令人听之思之,怜悯感叹。从上边指定推荐上大学到暗中被取消资格;从民办教师无端被免职;从心爱的恋人不幸遇难,到屈嫁农村的丈夫犯罪坐牢;从创业失败到遭受无中生有的诬蔑,生活的折磨一次接着一次,精神上受到的打击一次比一次严重。雅丽在初期曾因为怨怒交织而想到死,但是由于她聪明睿智,勤于思索,一次一次坚毅地站起来。特别是她在得以回城后,发现生产花木是前进的路子,又毅然回到农村,重新找回梦想进行创业。最后,丈夫的瘫痪,使她几乎面临绝境,洪灾毁了家园,而她仍然不甘失败,继续追求的能够得以前进的空间,最终在花木生产上获得成功,享受崇高的荣誉。欧阳雅丽为什么能够如此贞不屈?因为在她的心灵上树立一种非凡的生活哲理;遇上失败和挫折,“ 神仙也不能教你怎么办,你是长着肉和血的人,你的灵魂还在”,面对坟墓,只能绕道前进,才是所要走的路。就是这种高远的见解,把欧阳雅丽铸成钢铁,铸成超凡的人。 (四)千万人的意愿是不可无视的群众尊严。 《下放户的女儿》重笔描写欧阳雅丽一个人,实际上是许多下放遭遇的综述与解剖,是对千万老百姓的群体尊严的表述与强调。历史和哲学告诉我们,群众相同的意愿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下放户的女儿》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说明,在那段非常的历史时期,动员城市人口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开始起就是不得人心的。由于违背实际,造成许多人的生活困苦不堪,产生许多不好解决的问题,带来许多不平,以致积成众怨,大闹回城。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说明,人心不可轻视,群众的生死安乐大于天!大闹回城的事实也说明,主观臆想,违背民生的政令,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严厉推行,最终必然在人民群众的反对中失败。 《下放户的女儿》这部小说,在艺术构造方面也有它的独到之下,如大众化的语言与沭阳方言土语的自然结合;运用神话传说隐含一定的生活哲理与生活趋向;文中穿插民歌民谣强化生活情趣等,都是值得读者和学习写作的人探究的精华。 八二老朽涂于连云港 2014年国庆 通联: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西路九号 中茵名都三号楼一单元303 杨士采 电话:0518-85510578 13705133235 邮编:222004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歲月帶不走歷史,「我」想認識自己......
2016/01/14
喜馬拉雅貓愛單車
《神的載體》書評
2016/01/24
naive9258
柏桦:一本非常富有独创性的诗集
2024/10/26
炎石
舒果汁—仙杜瑞拉殺人事件—子彈紛飛的浪漫喜劇
2017/11/24
楓雨
問世間,情是何物?─我讀趙淑俠的《淒情納蘭》
2014/05/22
秀威資訊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