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布拉格有著深厚的情感,這大概與我在那裡幾年念博士班的生活不無關係。記得十餘年前住在布拉格民族大道(Národní t ída)的公寓裡那些歲月裡,我能俯視到布拉格新城廣場上的每塊石磚,它們都帶有當年“布拉格之春”的歷史痕跡。房東是1969年“布拉格之春”的見證人。每當我和他談到這段歷史時,他都會搖著頭歎氣,“太慘了,太慘了。那個時候我們買麵包都要排隊,從這裡一直排到那裡。”他用手指著馬路對面一扇相距一百多米的門。 “布拉格之春”給捷克人的記憶是傷痛的,但我認為,“布拉格之春”之前的貧苦、落後更是給捷克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精神創傷,近些年來,捷克人不但走向了獨立自主,而且一改先前貧窮、落後的局面,使得今日的捷克得以躋身歐洲發達國家之列,並且是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所以《布拉格之夜——一個作家的蜜月劄記》才讓我覺得格外親切。當“布拉格”成為中國旅遊的熱門線路之後,與布拉格有關的文章、遊記與文化隨筆也逐漸多了起來。但真正打破常規,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客觀敘事的,卻顯得少之又少。這本《布拉格之夜》應該是當下諸多遊記散文中較有現實意義的一部。 作者以蜜月旅行之名,行文化考察之實。從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出發,走遍皮爾森、卡羅維發利、昆特拉霍拉、百威與克魯姆洛夫等五座大小不同、風格迥異的城市。系統地考察了捷克的工業、文化、經濟、藝術、歷史與社會。探詢了波西米亞文明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係,形成了洋洋數十萬字的《布拉格之夜》。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並不完全在於文化底蘊的深厚,更關鍵在於,作者以客觀、冷靜的態度與理性的推斷,立足中華文明,結合近二十年來國際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探討了全球化語境下東亞與東歐之間發展的差異與得失,使得這本書超越了文學乃至文化的範疇,具備了社會考察的現實意義。 在作者看來,捷克今日的成就,與自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直至今日的深厚天主教文化、波西米亞文化與歐洲啟蒙精神密不可分。在短短兩百年的時間裡,捷克在思想、文化領域上一直傲視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音樂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畫家安娜高美、穆夏;詩人里爾克、伏契克;小說家昆德拉、卡夫卡;哲人熊彼得……這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級的文化巨匠,而且,他們也是推進捷克走向文明、繁榮的精神推手。 因此《布拉格之夜》所反映的,恰是來自於布拉格的鄉愁。在捷克的十餘天裡,作者雖然身在異鄉,但仍時時刻刻在思考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如何獲得更有前景的發展空間。譬如在工業重鎮皮爾森,作者反思了中國內地與臺灣的工業城市(如高雄、黃石)轉型的得失;在布拉格的博物館,作者比較了波西米亞文明與中華文化在全球化時代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試圖為中國內地的發展尋找破題之術;甚至在舉世聞名的胡斯廣場上,作者反思了從哥特瓦爾德、杜布切克再到哈威爾的捷克歷任領導人的演說,認為捷克所走的改革之路,實際上順應了捷克的國家現實,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應該立足本國的現實需求,這又與中國內地與臺灣所取得的歷史成績異曲同工。 《布拉格之夜》所滲透出來的鄉愁,使得這本書顯示出了自身厚重的一面。當然作者也受制于自身的閱歷,在一些問題上思考的並不那麼深入。譬如作者對於民族文化、歷史國情的因素考慮的過多,而忽視了全球化語境下上層建築所呈現出的共性;再譬如說,對於布拉格精神的探討並不深入,而是更多地在自圓其說自己的觀點。當然,我們可以認為此為這本書的不足之處,但從一部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也體現出了作者鮮明的觀點與獨特的個性,這未嘗不是這本書的閃光點。“鄉愁”映射出了作者作為一位中國知識份子在異國他鄉行走時的責任感。王德威也讚譽《布拉格之夜》為“給天下有情人所寫的遊記”——此處的“有情”,更多的是作者對於自身文化、民族與國家的“鄉愁”之情。 筆者認為,今日的捷克在短短的幾年裡躋身世界發達國家之列,而中國內地和臺灣也在近三十年裡一躍而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大家都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發展模式,如何從這種經驗中總結出路,這不僅是一個知識份子所研究的課題,更是全社會應該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 作者系羅馬尼亞彼得羅沙尼大學講師 《布拉格之夜——一個作家的蜜月劄記》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清新、日和《桐花祭》
2015/09/26
戲雪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人偶
2016/09/25
絡紀華
沉睡的心臟,交錯的時空─《聖靈守護之地》
2016/03/13
月初
白天與黑夜的平衡
2018/01/29
Julin
關於《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封面以及閱讀心得
2014/08/13
路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