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拳亂筆記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1900年8月,義和團拳伸八方,慈禧一行西逃,紫禁城裡充滿了各國各色的軍裝,在歷史上留下了黑白的一頁。兩個月後,作為聯軍領導的德國將軍瓦德西,踏上了紛亂的神州大地──


本書特色

收錄清末中國遭列強侵入的珍貴第一手資料,德籍將軍瓦德西的在中國的軍旅筆記,收錄戰時與德國皇帝與公使間的電報與書信,由侵略方的觀點出發,並從西方的眼中看待中國的義和團活動,你所不知道的八國聯軍一次呈現!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譯者王光祈和他的著作

蔡登山


王光祈是「五四」時期的人物,他是「少年中國學會」的領銜人物。他是一個社會運動家,他是一個新聞記者,學者郭梵農更認為「他是一位史學工作者,因為他譯著了一批極具史學價值的叢書,對歷史的研究和寫作,有一套深沉的工夫和獨具慧眼的看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他是一個音樂思想家。直到他客死在萊茵河畔的波昂城,他仍集注精力於中西樂理與音樂史的綜合研究,可以說是盡瘁於一個音樂思想家的崗位。」只是他在德國苦學十六年,他的光輝成就,經歷了大半世紀,卻逐漸地為人所遺忘!
王光祈(一八九二—一九三六),四川溫江縣人,字潤璵,亦字若愚。祖父王澤山是名詩人,父親王茂生也是讀書種子,但在窮愁潦倒中去世,去世後三個月王光祈才出生。孤兒寡母靠菲薄的收入和親友的資助,才勉強過活。八歲時,王光祈為鄰家牧牛,在母親教導下,已讀完《三字經》,《百家姓》,《唐詩三百首》等啟蒙書籍。一九○七年趙爾巽任四川總督,因當年曾受教於王光祈的祖父,為感念師恩,乃將王光祈母子接至成都,在他的資助下,王光祈進入成都第一高等小學堂就讀。次年考入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丙班。與魏嗣鑾(時珍),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蒙文通、曾琦(慕韓)等先後同班。彼皆一時之彥,因而學問日新月進,大具根底,為校長漢學家劉士志所器重。
一九一四年春末,王光祈走出古稱天險的蜀國,到上海晤魏嗣鑾後,輾轉到北京,在趙爾巽的幫助下,任清史館書記員。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法律科。在一九一七年王光祈與曾慕韓的書信上就提到:「我們皆在青年求學時期,救國最好在早做基礎的準備工夫,而準備工夫不外兩事:一為人才,二為辦法。但人才已不能求之已成勢力中,則應早日集結有志趣的青年同志,互相切磋,經過歷練,成為各樣專門人才,始足以言救國與建國的種種實際問題的解決。」那時,共結社團以救中國的意圖便已在漸漸成形了。一九一八年六月三十日王光祈、周太玄、陳愚生、張夢九、曾慕韓、雷眉生、李守常七人在北京南橫街嶽雲別墅的會議中,決議發起「少年中國學會」,他們七人成了原始發起人了。直到一九一九年七月一日正式召開學會成立會止,這一年中,學會的宣言、宗旨、信條以及規章,幾乎都由王光祈一人創一起草。其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問,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俗」,其信條是:「奮鬥,實踐,堅忍,儉樸。」,其第一條規章是:「本學會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為宗旨。」。
「少年中國學會」模仿義大利革命家馬志尼在西方創造「少年義大利」,是中國早年的一個重要的全國性組織。他們秉持著一股愛國救國的熱情而凝聚在一起,為挽救中國於列強環伺、國力虛弱的危亡處境中。其理想是創造一個永不老大的「少年中國」。其會員雖然不多,卻遍及海內外,北京、南京、濟南、天津皆是其活動範圍,甚至有巴黎分會,而東南亞的華僑也是學會刊物的重要讀者。「少年中國學會」出版很多刊物,有「少年中國」月刊、「少年世界」月刊等等,學者郭梵農認為它提供了「五四」時代思想動態的研究的最富於見證性的材料,其重要性及影響力絕不亞於當時風行一時的《新青年》和《新潮》雜誌。
素懷大志的王光祈,因「少年中國學會」分子與他當時的主張,多背道而馳,無由展其抱負,且由於政局環境的限制,青年活動無法得到正常的發展,驅使一班有志青年,在苦悶、失意之餘,只好再轉向更廣闊的世界,去求發展。王光祈便在這種情況下,隱忍著他對故國的愛戀,於一九二○年四月一日,以北京《晨報》、上海《申報》、《時事新報》特約通信記者身份,與「少年中國學會」會友魏嗣鑾、陳寶鍔同行、赴歐留學。六月一日,抵德國法蘭克福,王光祈租定郊外寓所,決心在此專心學習德文,數月中,絕不履城市。此時,每晚由魏嗣鑾口譯德文報刊,王光祈筆記整理成文,寄回國內報刊發表,獲取稿費,以維生活。
王光祈赴德之初,原研習經濟。但因德人以音樂創作,著稱於世。一九二二年九月,王光祈由法蘭克福遷居柏林。冬,在柏林隨一德國私人教師學習小提琴和音樂理論。學者郭正昭認為王光祈為了篤踐他「音樂救國」的理論,希望從音樂王國中找出一個「烏托邦」來,以一個三十多歲的人,對中西樂理幾一無所知,完全從基本做起,是多麼艱鉅難能的一件事。直到他逝世,前後有十四年之久,他不但把自己練成一個優異的小提琴家,修成了中國第一個音樂博士(一九三四年六月以論《中國古典歌劇》一文,榮獲波昂大學音樂學博士學位),而且更把自己造成一個最傑出的音樂思想家。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二日,王光祈患腦溢血客死於德國波昂醫院,年僅四十四歲。
王光祈畢生事業,全在他的著作中。他以英、德文所著論文,凡十八篇,散見於當時德國知名的雜誌及英、義兩國百科全書中。而以中文譯、著諸書,近四十種。可分為四大類:
(一) 音樂著述:(A)屬於東方部分者:《中國音樂史》、《中國詩詞曲之輕重律》、《翻譯琴譜之研究》(即中國樂器七弦琴指法之研究)及《中國詩詞曲之輕重律》四種。(B)屬於西洋部分者:《西洋音樂史大綱》、《西洋音樂與詩歌》、《西洋音樂與戲劇》、《西洋製譜學提要》、《西洋樂器提要》、《對譜音樂》、《各國國歌詳述》、《歐洲音樂進化論 》、《西洋歌劇指南》、《西洋名曲解說》、《德國國民學校與唱歌》等十一種。(C)屬於東西音樂之比較者:《東西樂制之研究》及《王光祈音樂論文第一集》二種。
(二) 國防叢書:《經濟戰爭與戰爭經濟》、《空防要覽》、《未來將才之陶養》、《德英法戰時稅政》及《國防與潛艇》等五種。
(三) 中國近世外交史料:《瓦德西拳亂筆記》、《李鴻章遊俄紀事》、《美國與滿洲問題》、《三國干涉還遼秘聞》、《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西藏外交文件》、《庫倫條約之始末》等七種。
(四) 其他著譯:《西洋美術史入門》、《英德法文讀音之比較》、《德國人之婚姻問題》、《戰後德國之經濟》、《西洋話劇指南》、《德國之工役制度》、《音學》及《王光祈旅德存稿》等八種。
王光祈愛國情殷,雖羈留海外,但他關心中國當時的政治,以一個飽受經濟壓迫的窮學生,終日埋首在德國柏林圖書館,整理翻譯出「中國近世外交史料」七種,為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晚清以來,列強謀我,鈎心鬥角。其中種種秘辛,以直接與其事者的記述,最為真確。王光祈找到這些德文、英文等一手史料,在異邦窮困的生活中,不顧自己的病體,努力的揮動他的一枝禿筆,日夜譯述。他嘗自語曰:「當余執筆時,腦輒作痛。爰以左手撫頸,右手作字,至痛楚無力,工作始廢。世或譏余譯著不精者,使其知余之生活為何似,將不忍苛責也。」是的,他的苦心孤詣,他的救國情操,終究一以貫之,儘管是在顛沛流離的萊茵河畔亦如是。這套叢書出版後,曾引起蔣介石的重視,特地透過駐德使館,轉詢王光祈,「如願回國,當圖借重」,希望他回國效力,可惜的是他卻猝然病逝。
《李鴻章遊俄紀事》一書係王光祈根據德文本的《維特伯爵回憶錄》中四章有關中俄交涉的內容翻譯整理的。維特伯爵(一八四九─一九一五)為俄國戰前最負時望之大政治家,有「俄國財政界彼得大帝」之稱。當李鴻章赴俄訂約之時,維特伯爵正任財政大臣;俄皇以其熟東方情形之故,特令彼與李氏談判,遂訂中俄密約。絕大部分中國人知道李鴻章、張蔭桓「接受俄國人賄賂」之事,可能是通過王光祈一九二八年翻譯出版的《李鴻章遊俄紀事》。
《美國與滿洲問題》一書係譯自一九二六年版的《德國戰前外交文件彙編》(Die Diplomatischen Akten des Answärtigen Amtes 一八七一─一九一四)中之第三十二冊。按此書所載,多係戰前德國祕密外交文件,並嘗有德皇威廉第二御筆硃批在上,讀之頗可察見戰前國際形勢真相之一斑。在書中王光祈提出的唯有美、蘇兩國能夠制約日本的思想,從戰略上看,是正確的。王光祈在一九三一年就預見到唯有美、蘇兩國可以打敗日本,他不愧是個有戰略眼光的學者。
《瓦德西拳亂筆記》的作者 阿爾弗雷德•格拉夫•馮•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一八三二─一九○四),德國人。早年入普魯士邊防炮隊,參加過普法戰爭。後任德國總參謀長,晉陞陸軍元帥。一九○○年八月任八國聯軍統帥,十一月抵達北京,指揮侵略軍由津、京出兵,侵犯山海關、保定、正定以及山西境內,鎮壓義和團,脅迫清政府接受議和大綱,擴大列強侵華權益。一九○一年六月回國。著有《瓦德西回憶錄》三卷,於一九二三年出版。留學德國的王光祈,將《瓦德西回憶錄》中關於其在華任聯軍統帥之第三卷第十二章獨立譯出,名《庚子聯軍統帥瓦德西拳亂筆記》,一九二八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
《瓦德西拳亂筆記》按時間順序,收有自一九○○年八月至一九○一年十一月期間,瓦德西所寫日記、筆記;給德皇的奏議、函電、報告,以及德皇的諭旨、函電等,記述和反映了八國聯軍在華侵略活動及其內部矛盾、鎮壓義和團運動、脅迫清政府接受議和大綱,以及八國軍隊燒殺搶掠等內容,對了解和研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義和團運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簡介

《瓦德西拳亂筆記》作者瓦德西,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的聯軍統帥。該書按時間順序,收有自1900年8月至1901年11月期間,瓦德西所寫日記、筆記;給德皇的奏議、函電、報告,以及德皇的諭旨、函電等,記述和反映了八國聯軍在華侵略活動及其內部矛盾、鎮壓義和團運動、脅迫清政府接受議和大綱,以及八國軍隊燒殺搶掠等內容,對了解和研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義和團運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原著/阿爾弗雷德‧格拉夫‧馮‧瓦德西 ( Alfred‧Graf‧Von‧Waldersee )
(1832~1904),早年入普魯士邊防炮隊,參加過普法戰爭。後任德國總參謀長,晉陞陸軍元帥。著有《瓦德西回憶錄》三卷,於1923年出版。

原譯/王光祈
(1892~1936),音樂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籌組「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7月「少年中國學會」的成立大會上,王光祈出任大會主席,並被推選為學會執行部主任,主持學會工作。一生辛苦工作,勤奮著述,在客居德國的十多年裡,除撰寫、翻譯了政論著作《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三國干涉還遼秘聞》等十餘本外,還陸續寫成音樂專著18本、論文40餘篇。主要代表作有《中國音樂史》(上下冊)。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譯者王光祈和他的著作
可愛者不可信——也談賽金花瓦德西公案的真相

一九○○年
八月二十五日之報告(時在Sachsen船上)
八月二十五日柏林威廉皇帝來電(該電係八月二十六日在波賽接到)
八月二十六日之報告(時在Sachsen船上)
九月十八日之報告(時在香港)
九月二十一日柏林威廉皇帝來電(係九月二十二日在上海接到)
九月二十五日之報告(時在Hertha巡洋艦上)
九月二十九日之報告(時在天津)
十月五日之報告(時在天津)
十月七日之報告(時在天津)
十月九日之報告(時在天津)
十月十三日之報告(時在天津)
十月十七日之報告(時在北京,又以下之筆記如未特別填有他項地點,則皆北京而言)
十月二十二日之報告
十月二十六日之報告
十一月三日之報告
十一月九日之日記(譯者按:瓦氏於赴華途中,及駐華之日常作一種日記式之記述,每隔若干時日寄回德國家中一次)
十一月九日之報告
十一月十一日德皇威廉二世自柏林親筆書寄瓦氏之函
十一月十二日之日記
十一月十四日之報告
十一月十九日之日記
十一月二十日之日記
十一月二十日之報告
十一月二十三日之日記
十一月二十四日之日記
十一月二十四日之報告
十一月二十五日之日記
十一月二十八日之報告
十一月二十九日之日記
十一月三十日之日記
十二月四日之報告
十二月五日之日記
十二月六日之日記
十二月七日之日記
十二月七日之報告
十二月九日之筆記(按此文不屬於『日記』之中,係瓦氏另外特別記述者)
十二月十日之筆記
十二月十二日之報告
十二月十二日之日記
十二月十七日之日記
十二月十八日之日記
十二月十九日之日記
十二月二十一日之日記
十二月二十二日(之報告)
十二月二十三日之日記
十二月二十六日之日記
十二月二十七日之日記
十二月二十八日之報告
十二月三十日之日記
一九○一年正月一日之日記
正月三日之日記
正月五日之日記
正月六日之報告
正月六日之日記
正月十日之日記
正月十日德皇來電
正月十二日之報告
正月十六日之日記
正月十七日之報告
正月十七日之日記
正月十八日之日記
正月十九日之日記
正月二十日之日記
正月二十三日之日記
二月一日之日記
二月三日之奏議
二月四日之報告
二月十日之日記
二月十一日之日記
二月十二日之日記
二月十五日之日記
二月十六日之日記
二月二十一日之報告
二月二十五日之日記
二月二十七日之日記
二月二十八日之日記
三月一日之日記
三月二日之日記
三月五日之日記
三月八日之日記
正月十九日威廉皇帝由柏林致瓦氏之信
三月九日之報告
三月十一日之日記
三月十三日之日記
三月十八十九日之筆記(時在Kaiserin Augusta巡洋艦上,譯者按:瓦氏曾往青島煙台一次,此項筆記係在從煙台到大沽之歸途中所作)
三月二十日之筆記(時在北京)
三月二十一日之筆記
三月二十一日之報告
三月二十三日之報告
三月二十三日之日記
三月二十四日之日記
三月二十三日恭上德皇之電奏
三月二十六日德國國務總理之復電
三月二十六日之日記
三月二十八日之報告
三月二十八日之報告
三月二十八日致參謀總長Schlieffen伯爵之函
三月二十八日之日記
四月一日之報告
四月二日之日記
四月四日之日記
四月六日之日記
四月七日之日記
四月八日致德國駐京公使之函
四月八日之報告
四月十日之日記
四月十三日之日記
四月十五日之日記
四月十六日之日記
四月二十日之報告
四月十八日之日記(此係後來補記者)
四月十九日之日記
四月二十三日之日記
四月二十五日之日記
四月二十六日之日記
四月二十七日之日記
五月三日之日記
五月五日之日記
五月六日之日記
五月十日之日記
五月十二日之日記
五月十三日之日記
五月十六日之日記
五月十八日之日記
五月十九日之日記
五月二十日之報告
五月二十日之日記
五月二十一日之日記
五月二十二日之日記
五月二十三日之日記
五月二十五日之日記
五月二十六日之日記
五月二十七日之報告
五月二十七日之日記
五月二十九日之日記
五月三十日之日記
五月三十一日之日記
六月一日之報告
六月二日之報告
六月五日至八日之日記(時在Hertha艦上由大沽到Kobe之途中)
六月十一日之報告(時在東京)
六月十二日之報告(時在東京)
六月十四日之報告(時在東京)
六月二十一日之報告(時在長崎)
六月二十二日之報告(時在長崎)
六月二十四日(時在Gera艦上)
八月五日德皇致瓦氏之函(時德皇正在太后病榻之側,後數日太后即行逝世)
一九〇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之報告(時在Haunover)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