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張岱的明末生活記憶──《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合刊
- 作者 /
【明】張岱原著;蔡登山主編
- 出版社 /
釀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2
- ISBN /
9789865696764
- 定價 /
NT$
350
- 優惠價 / NT$
277
(優惠期限至2024/12/31)
本書特色
文史專家蔡登山導讀,讓讀者能輕鬆領略張岱的明末生活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讀】塵緣如夢話張岱/蔡登山
張岱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散文家及史學家。他的小品,灑脫不拘似徐渭,性靈雋永似中郎,詼諧善謔似思任,並能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自成風格。張岱寫人撰史,力求其真。他認為「有明一代,國史失誣,家史失諛,野史失臆」,總而言之是失真的。而他自己撰史「事必求真,語必求確」,「稍有未核,甯闕勿書」。他以寫真傳神為其撰史的美學追求,力求「得一語焉,則全傳為之生動;得一事焉,則全史為之活現」。他撰述的史傳,標誌出他所追尋的人生價值;而他清奇雋永的小品文則波蕩出他的生命情調。
張岱(一五九七至?)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卒於清康熙年間,卒年有多種說法,但至少活過八十三歲以上。他的先世是四川劍州人,故自稱「蜀人張岱」。張岱的高祖天復,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進士,官至雲南按察副使,甘肅行太僕卿。曾祖元汴,明隆慶五年(一五七一)狀元,官至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左諭德。祖父汝霖,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進士,官至廣西參議。父親張耀芳,副榜出身,為魯藩右長史。張岱可說是出身於仕宦之家。
除此而外他也是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先輩均是飽學之儒,精通史學、經學、理學、文學、小學和輿地學。天復、元汴父子曾撰修《紹興府志》、《會稽志》及《山陰志》,「三志並出,人稱談遷父子」。祖父汝霖,「幼好古學,博覽群書」。至老,手不釋卷。曾積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韻山》,後因與《永樂大典》類同而輟筆。張岱還出身於一個文藝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都有著述。天復有《鳴玉堂稿》,元汴有《不二齋稿》,汝霖有《石介園文集》,耀芳「善歌詩,聲出金石」。
因此張岱早歲就憑藉其顯赫富裕的家世,擁有極講究美感品味的豪奢生活。他在〈自為墓誌銘〉文中就說:「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富家子弟的豪奢習氣,兼以當時江南文化的精緻頹放文化,讓張岱的前半生都在精於鑑賞、注重享樂的生活中度過,他可以冠上美食家、生活藝術家等等稱號,不一而足。
而到了明崇禎十七年的「甲申之變」,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家毀國亡,整個改變了張岱的一生,此時他四十九歲。據《紹興府志》說:「及明亡,避亂剡溪山。岱素不治生產,至是家道益落,故交友朋多死亡,葛巾野服,意緒蒼涼,語及少壯穠華,自謂夢境,著書十餘種,率以夢名。」而在他的〈自為墓誌銘〉則說:「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國變之後,張岱至交倪元璐、祁彪佳等人殉國,祁彪佳之二子理孫、班孫等謀興復國,未成家敗。張岱是否也參加反清復明的活動,目前沒有資料證明。但當時張岱已無求生意志,甚至他的自輓都已寫成了,所以支持他不死的精神支柱,是他發願要撰寫明史,為故國撰史。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駴駴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作自輓詩,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後人粧點語也。」《石匱書》經過五易其稿、九正其訛,費時二十七年才完成,是一部為故國招魂的不朽史書。除此而外,張岱還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四書遇》等文學名著。
張岱著作中流傳最廣的首推《陶庵夢憶》,作於甲申之後,隱居初期。張岱以遺民身份來追憶亡國前之經歷見聞,從飲食、旅遊、古玩、戲劇、園林、技藝、花草、住所、名人等方面描繪,具現江南風物人情,其文史及藝術之價值極高。該書由一百二十七篇小品文組成,據研究者分析,其內容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生活享樂、自然遊賞、文化藝術。而生活享樂又可分:膳食飲茶(十篇)、園林居所(十六篇)、生活趣味(十七篇)、奇人異士(十六篇);而自然遊賞又可分:旅遊覽勝(三十三篇)、花草鳥獸(十二篇);而文化藝術又可分:音樂戲劇(十一篇)、珍奇古玩(十二篇)。
張岱這些小品文既不是傳統散文的正經煌煌,它長短隨心,有十幾字的尺牘,到六、七百字的山水遊記,無不可入話。張岱善於用整飭凝煉的詩化語言抓住人物的本質特徵進行勾勒,顯現出簡潔乾淨,詩意濃郁的氛圍。張岱論寫人物,則謂「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狂狷不羈,玩物玩世的突出表現。正因為張岱能抓住傳主的癖和疵來著力刻畫,所以筆下的人物,個個鮮活,人人傳神。
張岱的小品文在明清文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比如沈啟无在他所編選的《近代散文鈔》中所選的十六位作家中,張岱的散文就被選了二十七篇,選錄的數量最多,其次才是袁宏道。而名作家汪曾祺也說過:「我的散文大概繼承了一點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傳統,有些篇可以看出張岱和龔定庵的痕跡。」
《西湖夢尋》是張岱的山水園林小品。除對西湖山水園林設色描繪外,又特別針對其中的掌故軼事,做了深刻的考究與敘寫,可算是一部西湖深度旅遊的書籍。王雨謙在〈西湖夢尋序〉稱:「張陶庵盤礡西湖四十餘年,水尾山頭,無處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識者,而陶庵識之獨詳;湖中景物,真有日在西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獨悉。今乃山川改革,陵谷變遷,無怪其驚惶駭怖,乃思夢中尋往也。」
張岱自述其祖父有別墅寄園在西湖,他本人也曾讀書李氏岣嶁山房。在闊別西湖二十八年期間,西湖無日不入其夢中。於是「作《夢尋》七十二則,留之後世,以作西湖之影」。《西湖夢尋》是張岱在魂牽夢繞的憶舊戀舊情結中,撫今追昔,抒發家國之痛的。他說:「李文叔作《洛陽名園記》,謂以名園之興廢,卜洛陽之盛衰;以洛陽之盛衰,卜天下之盛衰。誠哉,言也。余於甲午年,偶涉於此。故宮離黍,荊棘銅駝,感慨悲傷,幾效桑苧翁之遊笤溪,夜必慟哭而返。」張岱的文筆,向以冷靜凝煉著稱,幾乎不動任何感情,而天地無言,似乎更具動人的力量。他抒發亡國之痛、黍離之悲,也就成了他《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兩夢的基調。
簡介
張岱的文筆,向以冷靜凝煉著稱,幾乎不動任何感情,而天地無言,似乎更具動人的力量。他抒發亡國之痛、黍離之悲,也就成了他《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兩夢的基調。
張岱著作中流傳最廣的首推《陶庵夢憶》,作於甲申之後,隱居初期。張岱以遺民身份來追憶亡國前之經歷見聞,從飲食、旅遊、古玩、戲劇、園林、技藝、花草、住所、名人等方面描繪,具現江南風物人情,其文史及藝術之價值極高。且善於用整飭凝煉的詩化語言抓住人物的本質特徵進行勾勒,顯現出簡潔乾淨,詩意濃郁的氛圍。
《西湖夢尋》是張岱的山水園林小品。除對西湖山水園林設色描繪外,又特別針對其中的掌故軼事,做了深刻的考究與敘寫,可算是一部西湖深度旅遊的書籍。《西湖夢尋》是張岱在魂牽夢繞的憶舊戀舊情結中,撫今追昔,抒發家國之痛的。
作者簡介
張岱(1597~?)
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除了出身於仕宦之家,也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因此張岱早歲就憑藉其顯赫富裕的家世,擁有極講究美感品味的豪奢生活。而到了明崇禎十七年的「甲申之變」,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家毀國亡,整個改變了張岱的一生,此時他四十九歲。
蔡登山/主編
文史作家,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導讀】塵緣如夢話張岱/蔡登山
《陶庵夢憶》
夢憶序
陶庵夢憶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陶庵夢憶補
伍跋
《西湖夢尋》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