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社會科學
危機時代與主體建構——新世紀以來中國大眾文化研究
- 作者 /
張慧瑜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4-01
- ISBN /
9789863262206
- 定價 /
NT$
380
- 優惠價 / NT$
342
在這個「崛起中國」的年代,「新中產」和「農民工」成為定義中國大眾文化的新主角,
「蝸居」、「蟻族」、「草根達人」、「屌絲」隨之成為新一代的流行詞彙。
讀懂這些文化現象,就能讀懂看似瞬息萬變的大眾文化。
本書特色
本書由多個大眾媒體的火紅現象切入,抽絲剝繭,深入地分析了這些在網路或電視上爆紅的人事物的成因與背景。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崛起與金融危機的雙重背景之中,誰才是定義中國「大眾文化」的社會主體?
新世紀之交,「新中產」及「農民工」這兩個社會主體,同時在中國大眾文化的書寫中被突顯:前者被認為是「橄欖型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民主化的推動者,而後者則是在社會想像中佔據邊緣位置的弱勢群體及「差異性」存在。如果說「新中產」是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的獲益階層,那麼農民工/新工人就是九O年代以來,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廉價勞動力;前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成為消費社會的「主人」,後者則隱藏在消費主義舞臺背後,是不可見的全球化時代的生產者。這兩個社會群體都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人」,他們如何被突顯,又是如何佔據了各自舉足輕重的位置?
本書從多個在電視節目、雜誌、報紙上「火紅」的現象切入,深入探討大眾傳媒如何把「新中產」/「公民」想像為社會主體、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想像為被救助對象的意識形態,並從而論證新主流文化如何重塑自身的內在意涵。
作者簡介
張慧瑜
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為中國電影史和大眾文化研究。著有《視覺現代性──20世紀中國的主體呈現)(人民出版社)、《影像書寫——大眾文化的社會觀察(2008-2012)》(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墓碑與記憶——革命歷史故事的償還與重建》(秀威出版)等專著。在《讀書》、《天涯》、《天下》、《開放時代》、《戰略與管理》、《電影藝術》、《藝術評論》、《南風窗》、《文化縱橫》、《文化研究等刊物皆有論文發表。
目錄
緒論
一、「崛起」中國
二、主體位置的置換
三、危機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
第一章
「愛的奉獻」的霸權效應、公民社會的想像及批判的位置―關於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的文化解讀
一、「愛的奉獻」的霸權效應
二、公民社會及其「公民想像」
三、批判的位置,甚或尷尬
第二章
遮蔽與突顯:作為社會修辭的「農民工」
一、「農民/工」的知識譜系
二、關於「民工潮」的三種文化轉喻
三、外來妹、打工文學與流浪之歌
四、「階級兄弟」、弱勢群體與底層想像
五、「民工劇」的文化位置
六、「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
七、「視而不見」的主體
第三章
社會「主體」的想像與「體制化」規訓
一、央視的新聞再現
二、社會的「主體」與「客體」
三、「反」體制的想像與體制的重建
四、 主持人/中間人的位置與國家/體制的三重角色
第四章
「拳頭」、「誰」與「冒犯者」―當下公民與公民社會話語的意識形態功能
一、「公民之年」和「中產之殤」
二、「拳頭」的故事
三、這個「誰」是「誰」?
四、公民韓寒=冒犯者=意見領袖=模範公民=反體制者
五、「我們」與「官方說法」的合謀
第五章
房產之痛、市場隱喻與國家的位置
一、「房產之痛」與「市場經濟」的雙重想像
二、國有/民營、人治/法治、體制/職業化的二元爭論
三、「推手」、「罪惡之源」和「拯救者」
第六章
「進不來」,「回不去」―蝸居、蟻族與「中國工人」的「N連跳」
一、「遲到」的命名
二、為何「進不來」,為何「回不去」?
三、一個「老」故事
第七章
舊瓶裝新酒:從「學習雷鋒好榜樣」到「法治的力量」
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二、舊瓶如何裝新酒:意識形態的分裂與整合
三、以法治的名義:「法治人物」的「除魔術」
第八章
「見證奇跡的時刻」:草根達人的顯形術與屌絲的逆襲
一、「我是草根,我怕誰」:草根的「顯形」
二、網路紅人的迷思:芙蓉姐姐成名記
三、草根與體制:從「人民藝術家」到「草根藝人」
四、草根的文化功能:從「傻根」到「許三多」
五、「見證奇跡的時刻」:被凝視的草根達人
六、屌絲逆襲:誰是「幸運」之星
第九章
與「孔夫子」和解:主流文化的重建與裂隙
一、「孔夫子」的文化「軟著陸」
二、「新國博」的重修
三、「發現你的心靈」
四、與「孔夫子」的政治和解
五、孔夫子的幽靈
第十章
「舌尖」上的視覺「鄉愁」
一、「文化中國」的想像
二、舌尖上的「秘密」
三、「美食家」的登場
四、「幻象」的功能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