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津梁在香港:佛教法相學會研究

法海津梁在香港:佛教法相學會研究

  • 作者 / 趙敬邦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25-06
  • ISBN / 9786267511886
  • 定價 / NT$ 380
  • 優惠價 / NT$ 300 (新書優惠期限至2025/09/01)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佛學之中,唯法相唯識有周密之體系,有認識論之基礎,並有可行之方法,則佛學之能影響未來之文化者,其唯唯識耶!
——羅時憲


本書特色

★本書以「居士弘法」、「闡揚唯識」與「香港角色」為三大主軸,深入探討佛教法相學會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實踐,揭示其在當代香港佛教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與深遠意義。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居士弘法 × 闡揚唯識 × 香港角色

1965年,羅時憲先生在香港創立佛教法相學會,以弘揚唯識(vijñapti-mātra)思想為志業。作為由居士推動的弘法組織,法相學會在香港深耕一甲子,見證唯識思想在近現代中國佛教中的承續與轉化。
唯識宗一向被視為忠於印度佛教的宗派,保留印度佛教的原本面貌,幾未受到傳統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甚至被視為一種印度哲學。然而,它在中國唐代僅短暫盛行約七十年便告衰落,直至清末民初才出現復甦跡象。當學界普遍認為弘揚唯識的風氣已然消退,卻不知羅時憲早於1949年便將此學脈自中國本土帶入香港,為唯識思想的延續開啟了新的可能。
依循太虛法師的觀點,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既非傳統中國佛教的延伸,也不完全受限於現代西方的宗教模式,因而得以孕育出一種別於中、西的獨特文化形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唯識思想得以重新被理解與實踐,展現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命力與思辨價值。
本書以「居士弘法」、「闡揚唯識」與「香港角色」為三大主軸,深入探討佛教法相學會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實踐,揭示其在當代香港佛教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與深遠意義。

作者簡介

趙敬邦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宗教及神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兼任講師、新亞研究所佛學中心副研究員。著有Thomé H. Fang, Tang Junyi and Huayan Thought: A Confucian Appropriation of Buddhist Ideas in Response to Scient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rill, 2016)、《激盪即無礙:佛教與儒道思想的互動》(三聯,2020年)、《唐君毅與香港》(聯經,2023年)及《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臺大出版中心,2023年)等書。

目錄


編輯書前註
羅時憲先生與佛教法相學會照片集錦
凡例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引子——《佛經選要》編纂的啟示
 第二節:研究問題
 第三節:釋名及進路

第二章:在華唯識與居士弘法
 第一節:唐玄奘留印的因緣
 第二節:明代的知識論轉向
 第三節:近代對「真佛教」的追尋
 第四節:小結

第三章:香港角色與學會成立
 第一節:兩岸以外的出路
 第二節:戰後香港的文化環境
 第三節:羅時憲與香港佛教
 第四節:佛教法相學會簡史
 第五節:小結

第四章:學會工作簡析
 第一節:討論的角度
 第二節:唯識在佛教的角色
 第三節:對中國佛教的助益
 第四節:為未來文化作預備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學會的性格
 第二節:殊勝及局限
 第三節:法海中前航


附錄一:羅德光先生訪問
附錄二:李潤生先生訪問
附表一:羅時憲先生年譜
附表二:佛教法相學會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