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战后日本文学的侵华叙事研究(簡體版)(POD)
- 作者 /
馬英萍
- 出版社 /
獵海人
- 出版日期 /
2021-08
- ISBN /
9789860656060
- 定價 /
NT$
550
- 優惠價 / NT$
495
本書特色
★廈門大學副教授馬英萍,針對近代日本文學關於二戰的侵華敘述及反思作深入認識、探討及反省。
★從文學文本揭露歷史真相,折射出作者的情感認知,在深入解讀的基礎上,對文本做出評價。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本书发掘考察战后日本关涉日据台湾历史空间的文学书写、关涉伪满殖民地历史空间的文学书写,以及关涉全面侵华战争的文学书写,以此呈现战后日本对近代侵华历史认知的一个侧面。
本书主要运用文学文本研究“整体细读"和“文史互证"的理论方法,对战后不同时期日本文学家创作的三十余部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讨论了这些文本在日本近代侵华历史片段的书写上既有对历史真相的隐瞒、曲笔和改篡,对日本殖民统治的认同、对战争侵略性质的淡化和粉饰,同时也有对历史真相的揭露、对近代日本国家侵略罪行的揭发与反省等多重叙事策略,进而对文本叙事策略折射出的历史认知做出了评价。
本书描述了战后日本关于近代侵华历史认知的复杂情态,并从战后不同时期日本国内外复杂的历史语境、写作者的不同身份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战后日本多重复杂的历史观表达的成因,并且提出针对当今日本历史认知的“风蚀”现象,从文学研究领域对揭露历史真相的文学文本给予足够关注,确认和加强中日两国存在或曾达成的历史共识是必要的。
作者簡介
∥ 马英萍(1973-)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系,文学博士。
现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
代表作有论文《台湾“雾社事件"的日本文学书写——战后至今的文本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11月);《台湾日本兵问题之史料挖掘与文化省思研究》(载《台湾研究》,2014年8月)等。
参与合作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跨语与跨境:帝国日本、殖民地台湾与伪满洲国文学圈研究(1937-1945年)”、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海峡两岸历史文化教育中相互认知、表述、态度及影响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战后日本关于侵华战争的文学书写及多元史观研究”。
目錄
引言
问题发端
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与理论方法
意义、创新与局限
壹、日据台湾篇--“雾社事件”的重述与重构
第一章 重提“雾社事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本《蕃歌》与《雾社》
第一节 战后首部“雾社事件”题材小说《蕃歌》
第二节 《雾社》中的事件重述
第三节 “雾社事件”的重提与战后日本的出发点
第二章 虚构的“秘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本《马赫坡社日志》
第一节 《马赫坡日志》的事件架构与认知体现
第二节 战后日本的自信恢复与《马赫坡日志》
第三章 向历史真相切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本《赛德克.泰雅的叛乱》
第一节 《赛德克.泰雅的叛乱》中的事件重述与史实观照
第二节 校园斗争与反越战语境中的《赛德克.泰雅的叛乱》
第四章 真相的异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本《太阳已落山》
第一节 《太阳已落山》的认识论框架与事件重述
第二节 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日本与《太阳已落山》的产生
第五章 昭和史中的再定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本《雾与炎》
第一节 《雾与炎》中后殖民式的事件重述
第二节 海湾战争语境与《雾与炎》
第六章 战后日本的“雾社事件”叙事
第一节 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交叠--二十一世纪的文本《过于野蛮的》
第二节 战后日本文学的“雾社事件”叙事特点
贰、伪满殖民地篇--战后日本的伪满历史像
第一章 劳工受难的历史证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本《张德义》
第一节 《张德义》的伪满劳工叙事
第二节 伪满殖民地言说真空状态中的《张德义》
第二章 复调的伪满叙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多部文本
第一节 《战争和人》的昭和侵略扩张史视域与伪满叙事
第二节 《男色》《国旗》中伪满殖民地体验者的自我陈说
第三节 多种伪满叙事方式的语境及成因
第三章 女性视角的伪满叙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本《关于满洲往来》
第一节 《关于满洲往来》中的伪满殖民地与日本女性
第二节 《关于满洲往来》的生成语境与同时代文本
第四章 从移民到遣返的伪满叙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本《朱夏》
第一节 《朱夏》的日本移民叙事
第二节 移民史言说中的《朱夏》
第五章 不在场作家的伪满叙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本《奇鸟行状录》
第一节 《奇鸟》的魔幻手法及政治隐喻
第二节 海湾战争语境中的《奇鸟》
叁、全面侵华战争篇--战场叙事与战争记忆
第一章 战后初期的侵华战争言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多文本初现
第一节 《肉体的恶魔》中的战场恋情
第二节 《审判》中的犯罪体验及反省
第三节 《脱出》中的战场生死观
第四节 战后初期侵华战争题材小说的叙事特点
第二章 日军恶行的多重告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多文本涌现
第一节 《战场的脸》文本群中战场体验者的证言
第二节 《拄双拐的男人》的侵华罪行记忆唤起
第三节 关涉侵华战争文学的涌现与“政治的十年”
第三章 多视角的侵华战争言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复数文本
第一节 《地雷原》《山上阵地》中的投诚日本兵
第二节 《战争和人》中的南京大屠杀叙事
第三节 战后二十年前后侵华战争文学的叙事语境
第四章 受害者声音的记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本《中国之旅》
第一节 《中国之旅》对日本暴行的揭发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语境下的《中国之旅》
第五章 衰微的战争记忆言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少量文本
第一节 《等马来》的军马追忆
第二节 《石屋之音》的战死者追愐
第三节 政治总决算与昭和终焉语境下的战争叙事特点
第六章 侵华战争记忆的再唤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本《奇鸟行状录》
第一节 《奇鸟》的侵华战争历史言说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语境与《奇鸟》
第七章 侵华战争的历史记忆再编--二十一世纪的文本集《中日战争》
第一节 文集选篇之《蝙蝠》--中方缺席的战争叙事
第二节 文集选篇之《军犬一等兵》--模糊的战争像
第三节 《中日战争》文集中的“轻战争文学”
结语 战后日本侵华叙事中的多元史观
多元的历史认知出发点
多元的写作者身分
战后复杂的历史语境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日文文献
网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