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馬敘倫說掌故:《石屋餘瀋》、《石屋續瀋》
- 作者 /
馬敘倫原著;蔡登山主編
- 出版社 /
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21-06
- ISBN /
9789865540449
- 定價 /
NT$
320
- 優惠價 / NT$
288
北大教授、章太炎密友、清末民初政壇高官馬敘倫
點評章太炎、李叔同、張之洞等當朝名人
記載趣聞軼事‧品述文章書畫──
珍貴史料重新點校‧分段編輯 ╳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本書特色
★民初政壇高官馬敘倫點評時人
★珍貴價值史料重新點校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馬敘倫說掌故》分為《石屋餘瀋》、《石屋續瀋》。
《石屋餘瀋》全書共133則,記述了清末以來的掌故逸聞,是作者整理自己各時期藝文掌故筆記而成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書中還記述民國時期著名人物及其遺事,如李經羲、章太炎、王靜安、李叔同等,大多得之於作者親歷或親聞;另有評述名人字畫的文章,對古代書畫及當時名家之品評極為精到。
《石屋續瀋》收清末民初以來軼聞掌故94則。其中〈清代試士瑣記〉、〈周赤忱談辛亥浙江光復〉、〈八股文程式〉、〈張勳復辟〉、〈潘復殺邵飄萍林白水〉等記錄故實。並收錄張之洞、張宗昌、湯爾和、孫傳芳、陶成章、夏震武、蔡元培、陳介石、夏丏尊、熊希齡等數十人的逸事。
作者簡介
原著/馬敘倫
馬敘倫(1884年-1970年)
浙江杭縣(今餘杭)人,曾任北大教授,在北大與馬裕藻、馬衡昆仲,合稱「三馬」。
馬敘倫投入愛國民主運動,他在上海組織「國學保存會」、發行《國粹學報》、參與柳亞子發起的「南社」,並與眾志士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後當選第一任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他到上海,改名換姓,專心著述。
除了在政治領域,作者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學、語言學、詩詞等方面均有研究。
其著作有:《老子覈詁》、《老子校詁》、《列子偽書考》、《莊子義證》、《讀書小記》、《讀左氏春秋記》、《讀兩漢書記》、《六書解例》、《說文解字研究法》、《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中國文字之源流與研究之新傾向》、《石鼓文疏記》、《馬敘倫學術論文集》、《我在六十歲以前》、《石屋餘瀋》、《石屋續瀋》等。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目次
北大名教授馬敘倫談掌故/蔡登山
《石屋餘瀋》
一、《金魚唱和詞》
二、輓聯愜當之難
三、大覺寺看杏花
四、清帝遺事
五、清初軼聞
六、遊南海子
七、故宮書畫
八、翁同龢《並未生事帖》
九、龔孝拱遺著
十、曾國藩師謝安
十一、沈寶楨死之異聞
十二、袁瞿之隙
十三、袁項城祀孔
十四、盛宣懷以賄得郵尚
十五、錫良之廉直
十六、侍坐雜聞
十七、瑞澂出奔
十八、楊春浦詼諧
十九、二錢遺事
二十、前輩儉德
二十一、《中外日報》歸官辦之經過
二十二、盛夔卿
二十三、幕府才難
二十四、李經羲
二十五、章太炎
二十六、劉崧生
二十七、羅文榦
二十八、湯李之交
二十九、王靜安
三十、吳雷川
三十一、馬君武
三十二、王文韶
三十三、朱彊村 袁爽秋
三十四、大茶壺
三十五、程硯秋
三十六、張伯岸
三十七、煙霞洞羅漢
三十八、中和園聽歌
三十九、三貝子花園
四十、歡喜佛
四十一、岳飛善處事
四十二、墓上植梅
四十三、朱天廟
四十四、官僚解
四十五、談月
四十六、夢中詩
四十七、可異的政令
四十八、芻蕘者言
四十九、姑妄記之
五十、錦城行記
五十一、《論書絕句》
五十二、余書似唐人寫經
五十三、嚴嵩書
五十四、黃晦聞書
五十五、鮮于伯機書
五十六、于右任書
五十七、張靜江書
五十八、沈尹默書
五十九、陳老蓮畫
六十、馬阮畫
六十一、二張畫
六十二、溥心畬畫
六十三、筆墨
六十四、高句麗筆
六十五、黃晦聞遺硯
六十六、程君房墨
六十七、元槧《琵琶記》
六十八、《蕩寇志》
六十九、狐異
七十、狐祟
七十一、熊十力奇疾
七十二、弘一預知寂期
七十三、出使笑談
七十四、力醫
七十五、李秀成義子
七十六、李叔同一言阻止毀寺
七十七、書法要拙中生美
七十八、勞玉初先生遺事
七十九、蓉閣先生投贈詩冊
八十、吳觀岱之成名
八十一、紀子庚墓志銘
八十二、作書不貴形似
八十三、魏碑
八十四、許邁孫之達
八十五、浙江最初之師範生
八十六、米海岳論書法
八十七、梁聞山評書
八十八、姚仲虞論書法
八十九、聽余叔岩歌
九十、陶方之悉民間疾苦
九十一、《蘭亭八柱》真偽
九十二、李若農善相
九十三、陳止庵師遺事
九十四、陳右銘能舉其職
九十五、鄉民之騙術
九十六、徐世昌不齒於翰林
九十七、許叔璣墓表
九十八、王右軍《感懷帖》真跡
九十九、紅芋詩人
一○○、瓷器由來
一○一、杭州葬法
一○二、林迪臣先生興學
一○三、葉左文之孝友
一○四、清季雜志
一○五、鼓吹民族革命之《國粹學報》
一○六、清政軼聞
一○七、楊昀谷論詩
一○八、婢亦人子也
一○九、命相術
一一○、朱有年說
一一一、〈送春詩〉
一一二、治葬戒奢
一一三、林攻瀆
一一四、唐太宗書
一一五、孫仲璵之學行
一一六、樊樊山辭祝壽
一一七、三劫包
一一八、作書五養
一一九、余之信仰
一二○、乙卯詞
一二一、儒佛修持異同
一二二、順風耳
一二三、馬先生湯
一二四、傳代歸閣
一二五、途中人語(一)
一二六、途中人語(二)
一二七、王郎中
一二八、趙子昂書
一二九、湯定之節概
一三○、壽親不在文字
一三一、盤瓠氏之圖騰
一三二、彭李出家因緣
一三三、避煞
《石屋續瀋》
一、胡雪巖之好色
二、張之洞
三、清帝惡洋鬼子
四、清帝惡疾
五、大成教魁
六、圃耘先生之盛德
七、父子平等稱呼
八、張宗昌
九、中美同俗
十、湯爾和晚節不終
十一、蔣百里之自殺與被幽
十二、北平糞道水道之專利
十三、俳優 戲劇 歌舞
十四、車夫之言
十五、國號不宜省稱
十六、孫傳芳
十七、章太炎書札中稱謂
十八、紀年不宜用干支
十九、西方接引佛
二十、古代契牒文字
二十一、抱告
二十二、「底子是好的」
二十三、官場陋習
二十四、芸閣論清代書人風氣
二十五、清宣宗嗜鴉片煙
二十六、文廷式論董書
二十七、杭州閨秀詩
二十八、董皇后
二十九、崆峒教 在理教
三十、八股文程式
三十一、張勳復辟
三十二、男角女羈
三十三、福康安果誰子
三十四、周赤忱談辛亥浙江光復
三十五、孫渠田先生逸事
三十六、錢江風月
三十七、汪康年
三十八、汪精衛〈與張靜江書〉
三十九、習慣失辭
四十、馬將牌
四十一、鬚之故事
四十二、陶公櫃陶成章之死
四十三、夏震武
四十四、蔡元培逸事
四十五、三菱公司
四十六、黑車子
四十七、章一山
四十八、王福廣沈尹默書優劣
四十九、諷刺聯詞
五十、袁巽初詞
五十一、潘復殺邵飄萍林白水
五十二、讖語
五十三、訃聞方式
五十四、〈西江月〉詞
五十五、戒王超凡
五十六、干支由來
五十七、哀啟格式
五十八、家庭中稱大人
五十九、與許緘夫論佛
六十、王小宋之佛學救世論
六十一、雲林寺僧 天竺寺僧
六十二、東嶽廟
六十三、陳介石師之史論
六十四、鳶飛魚躍
六十五、科學家信佛者
六十六、葬地生熟
六十七、學步效顰之醜態
六十八、趙撝叔
六十九、何子貞嫉吳攘之
七十、熊秉三
七十一、清代試士瑣記
七十二、周之德
七十三、童瘋子
七十四、李鍾岳
七十五、宋恕
七十六、與許緘夫談梁山舟逸事
七十七、「你也配」
七十八、王湘綺不知書法
七十九、高吹萬扶乩
八十、發幣於公卿
八十一、少年行動
八十二、習跪
八十三、胡林翼 左宗棠
八十四、紅學
八十五、錢塘汪氏《西征隨筆》獨翁
八十六、譚廷獻 戴望 潘鴻
八十七、幸草道人
八十八、徐鴻寶說
八十九、《落花春雨巢日記》
九十、吳待秋畫
九十一、畫可復定乎
九十二、為政當從根本上辦
九十三、罵人為畜生
九十四、日本之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