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黎廣基古典文獻研究論集--戰國楚竹書(二)研究(POD)
- 作者 /
黎廣基
- 出版社 /
心一堂(秀威經銷)
- 出版日期 /
2021-02
- ISBN /
9789888583645
- 定價 /
NT$
598
- 優惠價 / NT$
538
" 黎君廣基博士,古道之君子。在大陸南京師大古典文獻專業攻讀期間,一心與古為徒,打下較為深的古代文獻學基礎,甚得章黃國學嫡傳徐復老大師嘉許,榮獲國家委會專項獎學金等。
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究心經史,肆力子部,復出出土簡牘文獻,對勘互補,多所發明。浸潤其間,以為人世間之樂事,莫過於此者。以其成績顯著,復進入博士後流動站,專注於研究課題。期間所發表戰國楚簡論文,學界以為非老於古典學、鑽研墳籍,歷有年所,不能臻於此地。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主任、日本國京都立命館大學上席研究員、《中國文字研究》主編臧克和
本書特色
周序
香港地處南海,魚龍曼衍,藏珍納怪,從來不乏人才。本書作者黎廣基博士便是其中之一位。
黎君為香港人,從小對文學藝術尤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學術深感興趣,不斷孜孜以求。為了探本尋源,他曾到章(太炎)黃(侃)學派的重鎮中國南京師大和南京大學求學、研究多年,於經學與文字音韻訓詁之學方面打下了紮實的根基。為採擷新知,融通中外,又到香港大學深造,並先後取得哲學碩士與哲學博士(Ph. D)學位。其讀研之際,余適在系中任教,時有往來,故對其學術情況頗有瞭解。
黎君刻苦勤奮,業精而博,常有睿見,尤長於訓詁學、經學、簡帛學及古典文學等(而對西洋音樂亦有相當造詣),曾發表專業論文多篇,屢為海內外學者引用並獲好評。以余所見,在本港國學界中,黎博士堪稱真正能沈潛研究、獨具心得且又熱心教學的一位優秀人才。
近人王國維(一八七七至一九二七)說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人間詞話》)那便是著名的「三種境界」說。其實,不一定要大學問,就算一般的學術研究,要取得成果,通常也會經歷類似的過程。不過,需要補充的是,所取得的成績,也可以大分為三種類別:第一種是「自圓其說」,第二種是「自成一說」,第三種是「唯此一說」;唯此一說是最高境界。我認為,這另一「三種境界」說可以作為衡量學術成就高低的一個可靠標準。
所謂「自圓其說」者,是指研究的結論能夠滿足論者自設的前提,但其「前設」卻不一定能取得大眾的認可。「’自成一說」者是在現有的成說之外,能提出亦可為較多人首肯的新的見解,它比「自圓其說」當然要高出一個層次。而「唯此一說」則是能作出板上釘釘、無可動搖的(至少到現階段為止)最合理的結論,那無疑是廣大學者心目中普遍追求的至善境界。
依我個人之見,黎君此書中如解密《夙夜基命宥密》與《日逑月相》等篇,見解精到,考證詳密,闡述中肯,言人所未能言,解决了傳統《詩經》研究與近世簡帛研究中一些難度相當高、甚具爭議性的問題,便達到了「唯此一說」之境,實在難能可貴。而其他還有如「教之以刑則遯」、「威則民不道」、「壅戒先匿,則罪紀治」以及「強弱不辭讓,眾寡不聽容」等等多篇,其考證銓釋,亦具見功力,都是佳作。總體而論,黎廣基博士這本足夠分量的學術論著,是近年香港國學文化研究領域一個十分可喜的收獲,值得鄭重推介。
本序行文之日,恰值香港島黑雲壓城、烽煙四起之際,人心浮動之時。許多朋友躭心,經此一役,就算「洪荒再造」,這顆「方之珠」恐怕也將黯然失色了。我沒有水晶球,但我相信,香港不是「茅屋」,沒那麼容易「為秋風」所「破」,所以,諸位儘可放心,經刮垢磨光之後,必還你一顆更璀璨的明珠!干寶《搜神記》載:「南海……有鮫人,其眼泣則能出珠。」香港不需要眼淚,她流出的是珍珠!可以預期,烏雲散後,天朗氣清,南海大灣區(粵、港、澳)定將加速成形,迅猛發展,這方寶地,將湧現更多人才,結出琳琅碩果,纍纍如貫珠。屆時,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面貌,又將煥然一新了。
是為序。
二○一九年九月一日,多事之秋,周錫䪖書於港島天南海北之樓。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Not long after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Guodian Chumu zhujian郭店楚墓竹簡, bamboo texts excavated from the burial grounds of the Chu capital dating back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戰國時代 have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published in the form of a series of books entitled Shanghai bowuguan cang Zhanguo Chu zhushu (vol.1- vol.6)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冊一至冊六)(Shanghai: Shanghai guji chubanshe, 2001- ). According to Ma Chengyuan馬承源, Editor of the series, these slips totaled 1,200 pieces and featured over 35,000 characters, and most of the ancient texts inscribed thereon are rare and of great value.
My study focuses on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series, which was published at the end of 2002 and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Min zhi fu mu民之父母, Zi gao子羔, Lu bang da han魯邦大旱, Cong zheng從政, Xi zhe jun lao昔者君老, and Rong cheng shi容成氏. Although it includes a complete transcription of the bamboo texts and provides full explanatory notes, the work is still far from satisfactory.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rectify the errors in the official decipherments, read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amboo texts, and to settle some lingening and entangling disputes amongst scholars, so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the texts can be brought to light.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e profound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unearthed documents can be revealed and recognized.
作者簡介
黎廣基,南海九江人。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回港後授學於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香港明愛專上學院兼任講師、香港理工大學客座講師,並於政府公務員事務局擔任講座講師。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出土文獻、中國經學史、先秦諸子學、漢語史、訓詁學、學術思想史等均有湛深研究。曾獲全國古文獻學獎學金一等獎及二等獎。
目錄
周錫䪖序
自序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本論
一、《民之父母》「夙夜基命宥密」考
二、《民之父母》「無體之禮,日逑月相」考
三、《從政》甲篇「 則 而為 」考
四、《從政》甲篇「 之 型則」考
五、《從政》甲篇「獄則興」考
六、《從政》甲篇「愄(威)則民不道」考
七、《從政》甲篇「 則 (失)眾」考
八、《從政》甲篇「 則亡新」考
九、《從政》乙篇「 (壅)戒先 (匿),則自(忌)司(始)」考
十、《容成氏》「 (強)溺(弱)不 諹,眾 (寡)不聖訟」考
十一、《容成氏》「自為 為於」考
結論
主要參考資料
一、中文參考書目(書名漢語拼音序)
二、中文參考單篇論文(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