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二重疏洪道通洪能力重新檢討(1/2)-疏洪道現況分洪與通洪能力檢討報告(附正式報告電子書)(POD)
- 作者 /
財團法人臺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
- 出版社 /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 出版日期 /
2011-04
- ISBN /
9410100008393
- 定價 /
NT$
600
- 優惠價 / NT$
540
本書特色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摘要
二重疏洪道自興建完成並加入臺北防洪系統的保護行列後,由於其具9,200 cms的分洪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淡水河臺北橋段的洪水位,是臺北防洪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然而,因淡水河河道經歷下降及回淤過程、蘆洲與三重附近的河道垃圾山堆積,以及近年來各周邊土地開發計畫與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昇問題,疏洪道的分洪與通洪能力已今非昔比,故藉由此本案重新檢討二重疏洪道之現況分洪與通洪能力,並提出相關之改善措施。
本計畫以「系統性」的概念,針對上述影響課題進行分析,除釐清現況疏洪道分洪量及通洪能力是否降低的疑慮,以及瞭解週邊土地開發的相關計畫對疏洪道周邊河道的通洪影響。初步發現,河道地形改變及新增橋梁為影響疏洪道分洪及通洪能力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於疏洪道在200年重現期距洪水時呈現浸沒流況,無法簡單以堰流公式計算疏洪道分洪量,加上疏洪道匯入淡水河時,同時有基隆河匯入,流況相當複雜,必須以全河域水工模型處理這類型的複雜流況。然而,若評估所有影響因子均需重新整建一次水工模型,則所需經費極大且曠日廢時,故本計畫除水工模型試驗外(採用現有水利署新店辦公室既有之淡水河全模型),亦兼採數值模式進行分析。本計畫於入口堰外(大漢溪與新店溪匯流口)與下游出口處(基隆河匯流口)進行地形補充測量,藉以反映該處的複雜流況。搭配2009年的淡水河大斷面調查資料,重新整建水利署既有的淡水河水工模型,試驗在不同重現期條件下的洪水位與疏洪道分洪量,並根據水工試驗結果進行數值模式的率定驗證。
分析發現,現況疏洪道的分洪量為6,300 cms,疏洪道左岸高速公路橋以下河段,以及淡水河社子島與關渡橋附近河段有溢堤之疑慮外,其餘斷面皆符合安全出水高1.5公尺的要求。本案第二年度將繼續針對第一年提出的關鍵課題進行敏感度分析,並釐清周邊相關計畫的影響程度,也將評估疏洪道是否能恢復至原規劃之分洪通洪水準,俾利提供 鈞署後續作為及因應方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