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聞備乘:晚清政壇見聞錄

國聞備乘:晚清政壇見聞錄

  • 作者 / 胡思敬原著;蔡登山主編
  • 出版社 / 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10
  • ISBN / 9789869545228
  • 定價 / NT$ 320
  • 優惠價 / NT$ 288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滿清在他辭官的那一年滅亡
那是他曾上疏彈劾過權臣袁世凱與諸皇親國戚卻不被重用的朝代
他在多年著述中痛陳滿清朝政的腐敗,卻對民國沒有任何期待
或許,他仍在民國追尋屬於滿清的時代

來自晚清監察御史胡思敬的第一手史料


本書特色

滿清在他辭官的那一年滅亡
那是他曾上疏彈劾過權臣袁世凱與諸皇親國戚卻不被重用的朝代
他在多年著述中痛陳滿清朝政的腐敗,卻對民國沒有任何期待
或許,他仍在民國追尋屬於滿清的時代

※來自晚清監察御史胡思敬的第一手史料
※絕版史料╳經典重現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讀:胡思敬和《國聞備乘》】蔡登山

胡思敬,字漱唐,晚號退廬居士。江西宜豐人。生於清同治八年(一八六九)。祖上三代皆為舉人。他自幼隨父就學,就讀於治陽胡氏家塾。不久入南昌經訓書院肄業四年。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中舉,次年成進士。後選取翰林院庶起士,戊戌散館,改吏部考功司主事。宣統元年(一九○八)才由人推薦任遼瀋道監察御史,轉掌廣東道監察御史。
胡思敬為官廉正,忠於職守。他不畏權貴,對權奸、貪吏、妖人、宄黨無不指名彈劾。任職不及三年,共上疏四十八次。曾上疏彈劾受清廷重用的兩江總督端方、兩廣總督袁樹勛、尚書載澤、善耆、徐世昌、四川總督趙爾巽等多名權臣。宣統三年(一九一一)三月,憤於其言不被用,乃掛冠離京,定居南昌,潛心著作,校輯圖書。
民國初年,江西學術界公推他為江西省教育會會長,他堅辭不就。定居南昌後,仍經常出入書店,特別是對於各縣縣誌,尤注意收藏。一九一二年他在南昌東湖濱築室,樓上稱「問影樓」,樓下為江西私立退廬圖書館,對外開放。後又繼續充實藏書,館藏最多時達四十萬卷。一九二二年,他遷居南昌,是年四月三十日病逝於南昌,終年五三歲。
他逝世後,友人魏元曠,為他編印有《退廬文集》、《退廬詩集》、《退廬箋牘》。臺灣文海出版社將他的著作八種,定名《退廬全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書》列為第四十五集,公開出版。
《國聞備乘》是胡思敬在京為官期間陸續寫成,清朝亡後彙編成四卷,在胡思敬逝世後的一九二四年刊刻。他在自序中說:「史官失職,起居注徒戴空名。歷朝纂修實錄,館閣諸臣罕載筆能言之士,但據軍機檔冊草率成書,凡一切內廷機密要聞,當時無人紀述,後世傳聞異辭,家自為說,遂失是非褒貶之公。」可見胡思敬對於官方的史料記載,是相當不滿意的,也因此他對於晚清宮廷秘聞和官場真實內幕,多所記載。但這不同於市井間的無稽之談,因為當時胡思敬在京為官,消息來源是由知情者所透露,有極大的可信度。例如書中涉及慈禧太后的記載甚多,如卷一〈文宗遺命得人〉、〈慈安防患之密〉、卷二〈文錫〉、卷三〈宮緯疑案〉等條,作者通過「西后忌慈安久矣,無疾暴崩,宜外言之嘖嘖也」,「燭影斧聲,遂成千古疑案」,「孝貞顯皇后(即慈安太后)、孝哲毅皇后、德宗景皇帝、醇親王奕、珍妃五人之死,外廷皆有異言。……孝貞暴崩,群臣臨視,十指甲俱紫,疑有變,然無敢言者。」這些話傳遞出慈禧太后暗地害死慈安太后的傳聞。而消息來源直指慈禧的倖臣內務府大臣文錫之子崇光,也就是慈禧的義子,吏部侍郎兼內務府大臣。可說是有所根據的。
另外胡思敬重點記述了清末官場狀況。如卷一〈調任〉指出州縣官的調任完全以政府的愛憎為轉移;卷二〈商部捷徑〉、卷三〈北洋捷徑〉說這兩處官員升遷要職,十分快捷;卷三〈宦途異數〉講清末官員任命,已經很不規範;卷四〈軍機處不勝撰擬之任〉條,列舉生動實例,披露清末朝廷對奏議不看內容,而隨筆批示「依議」、「允行」之類,得出「十餘年來,朝政不綱,直視樞務為例行公事」的結論。由此可見,清末的官場是何等的荒唐腐敗!
而在同治、光緒年間盛行的捐納制,暴露了晚清政治的廢弛和腐敗,它對晚清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捐納,又叫貨選、開納,有時也稱捐輸、捐例,即人們所說的賣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條訂事例,定出價格,公開出售。《國聞備乘》在卷一〈道員詭遇〉中寫道「俊秀徑捐道員只二千餘斤,中外顯宰大半因之以起」;在卷二〈報效〉中寫道「主事延熙以五千金得郎中」、「罔利鬻爵輦金求進者自十萬以至數十萬不止」;卷二〈作文襄循資進用〉中更揭示出「宗棠亦循資而進,非破格也」。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光緒帝的愛妃珍妃居然也是這賣官鬻爵中的一員。珍妃的得寵,自然招致了疑心極重的慈禧太后的大忌。而賣官鬻爵的不法勾當,更引起了慈禧的強烈不滿。清朝制度,妃子例銀(工資)每年三○○兩,嬪為二○○兩。珍妃用度不足,又不會節省,還對宮中太監時有賞賜,虧空日甚。她遂串通太監,效仿慈禧的行為多次受賄賣官。因為有利可圖,當時太監中最有勢力的數人均染指其中。《國聞備乘》記載:「魯伯陽進四萬金於珍妃,珍妃言於德宗,遂簡放上海道」。魯伯陽上任一個月後被江督劉坤一彈劾罷免。對此慈禧曾當面拷問珍妃,並從其住處搜獲記有其賣官收入的一本賬本,內書某月日收入河南巡撫裕長饋金若干。但珍妃卻反唇相譏,「祖宗家法亦自有壞之在先者,妾何敢爾?此太后主教也。」。因此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珍妃遭到了「褫衣廷杖」(剝去衣服,由太監用竹板重打袒裸的臀部)的懲罰。也有論者以為此事與當時「議和」之事有關,瑾、珍二妃是積極支持光緒帝對日抵抗的,據《國聞備乘》記載:「東事起,咸言起兵。是時鴻章為北洋大臣……不敢開邊.……於是文廷式等結志銳密通宮闈,使珍妃進言於上。」
此外,《國聞備乘》還重視清季社會狀況的記述,揭露了當時的官紳心態、士林風氣。如卷二〈朝士嗜好〉從道光年間「好談考據訓詁」一直敘述至光緒末年「好優伶」、「好佛」、「好彈唱」、「媚洋」、「宴賓客」、「好麻雀牌」等等。這正與清末政務的懈怠狀況相互映照。讓我們瞭解到了清末宮闈、官場、社會風氣等方面的狀況,也就更能理解清末亡國的必然性了。
《國聞備乘》本著直書實錄的準則,較為真實地記錄了晚清的狀況,胡思敬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不為君親隱諱,也不肆意去貶低他人。例如本書多處揭露了慈禧的狡詐狠毒,但也有〈孝欽臨危定策〉、〈孝欽駕馭慶邸〉、〈孝欽裁抑臣〉等等條目,記載其明識決斷之舉。本書既抨擊了李鴻章徇私壞法,又讚揚了「李文忠辦洋務成效」,這也表現出作者不反對洋務運動的興辦實業的做法。總之,《國聞備乘》因其敘事翔實、細緻,記述了許多官方史籍所沒有的內容,保留了較多的客觀記載,是有其極高的史料價值的。
《國聞備乘》原本作者就有製定小標題,雖然有些籠統,不夠精確,但因是作者所訂,此次新校本並無更動。至於書中有□□留白之處,亦是原刊本就刪去的字眼。如卷二〈文錫〉,讀者當明瞭□□指的是慈禧,因寫作時或還有所顧忌,遂以□□代之。而《國聞備乘》亦如清代筆記一斑,全書無標點,每篇無分段,今重新點校,並予以分段,俾使讀者更便於閱讀。

簡介

「余來京師,七年之間,經甲午、戊戌、庚子三大變,私嘆史官失職,起居注徒戴空名……聊存此篇,備異時史官採擇……」──胡思敬,宣統三年

《國聞備乘》是清末監察御史胡思敬寫於滿清王朝滅亡前夕的作品。這位彈劾過袁世凱與諸多皇親國戚的御史官員,拒絕了民國政府所有任官的邀請,潛心書寫晚清之政壇見聞錄。靠著個人近二十萬卷的藏書與根據其在朝中擔任監察御史年間的所見所聞,終寫成此書《國聞備乘》。全書共計四大卷與150個小節,分篇記載清末政局人事、社會狀況、掌故與軼事,是研究清季政治概況者所不可多得之史料。

作者簡介

原著/胡思敬
胡思敬(1869-1922),字漱唐,號退廬。光緒年間擔任監察御史,屢屢彈劾權貴,被他彈劾過的權貴包括袁世凱、善耆、趙爾巽、趙爾豐等大官名人。同時還是一位藏書家,據說藏書達二十萬卷。民國後支持復辟,後病逝於南昌。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目次】

導讀:胡思敬和《國聞備乘》/蔡登山 
自序 
例言 

卷一
同城督撫不和 
張果敏發跡固始 
胡文忠權變 
文宗遺命得人 
慈安防患之密 
君主專制之誣 
穆宗遺事 
裕壽山誅李世忠 
李文忠濫用鄉人 
京曹印結 
張天師受騙 
陳尚書罪不掩功 
改題為奏 
兄弟不睦 
母子夫婦不和 
屠仁守罷職 
江西京官風氣 
簡放道府成例 
何小宋貽誤軍事 
袁岑氣焰 
媚袁 
岑雲階粗莽 
盛杏蓀辦洋務 
兵權不輕假漢人 
部務 
太后七旬萬壽 
李文忠辦洋務成效 
道員詭遇 
盛祭酒 
朱陳學派 
滿洲世閥 
京官變局 
黃氏二女 
趙御史參慶邸 
名流誤國 
英侍郎相術 
梁啟超乙未會試被黜 
調任 
陳璧、袁世凱之去 
會匪 
本朝三大政 
學堂流派之雜 
搜羅名士 
南昌教案 
貢獻 

卷二
頤和園 
捐例 
報效 
陳右銘服膺曾文正 
朝士嗜好 
京師梨園 
部費 
督撫奢儉 
左文襄循資進用 
中俄交界圖 
託名著書 
江淮巡撫 
一門兩皇后兩福晉三夫人 
蔣式瑆參慶王 
督撫各私利權 
疆吏調員 
光緒朝政府 
近人書畫 
督臣凌蔑司院 
南黨北黨 
外務部媚夷 
鐵路 
科目盛衰 
教案 
二張 
吳摯甫東遊被謗 
新增財賦 
京堂之多 
保案之濫 
《湘軍志》 
新衙門爭權 
同罪異罰 
岑雲階入京舉動 
郵傳部不利堂官 
林侍郎持正 
藩司受制督撫 
李文忠徇私壞法 
商部兩狀元 
賭捐娼捐 
用人不分界限 
商部捷徑 
文錫 
張之洞驕蹇無禮 
榮文忠升沉 
梁鼎芬奇氣 
王壬秋詼諧 
大臣延攬不慎 

卷三
北洋捷徑 
劉張優劣 
榮相譎諫 
朱寶奎叛盛歸袁 
會議 
陳夔龍畏內 
瞿鴻禨因衽席之言失位 
樊增祥罷官 
榮祿權略 
孫文正惡楊杏城 
書籍聚散 
《湘潭志》前後印本不符 
君相不能與布衣下僚爭名 
叉麻雀 
袁世凱謀傾岑雲階 
三先生崇祀 
服妖 
閭閣奇節 
孝欽臨危定策 
瑜貴妃爭嗣 
戊申大喪失禮 
溥偉爭位 
宮闈疑案 
孝欽駕馭慶邸 
要臣兔窟 
三楊 
鹿傳霖暗中主復科舉 
孝欽裁抑幸臣 
張文襄暗於知人 
后妃以言語得禍 

卷四
差使變為實官 
督撫趨時 
隆裕始儉終奢 
漢員不丁憂 
監國預防隆裕 
監國之黯 
京朝饋遺 
外黨 
宣統初年朝士 
孝欽仇恨外人 
張翼倚醇府勢盜賣官礦 
張袁相惡 
江蘇兩巨紳 
政出多門 
言路盛衰 
張之洞抑鬱而死 
孝欽優容慶邸 
盛尚書誘騙澤公 
主持新法罪魁 
貽穀參案 
鄭蘇龕好為大言 
宗人貧乏 
翁師傅晚境 
保薦人才 
廣東十姊妹 
天閹
保皇黨
言路報館罔利之術
宦途異數
三菱公司
銅元紙幣之害
軍機不勝撰擬之任
兵變
辜鴻銘堅拒袁黨
瑣記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