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

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

  • 作者 / 工藤貴正
  • 出版社 / 秀威經典(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12
  • ISBN / 9789869375382
  • 定價 / NT$ 550
  • 優惠價 / NT$ 495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胡適紀念館主任 潘光哲
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講師、跨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洪韶翎

專業推薦

  在日本,廚川白村(1880-1923)如彗星般地出現並風靡了一時,但他的著作在他故世後卻迅速地被遺忘。然而在臺灣與中國大陸,廚川白村卻比日本的代表性作家更具知名度,他的著作不但得到系統性的翻譯,而且超時代地在中國和臺灣生根,甚至持續到如今。
  這是一部以廚川白村為主軸的日本、中國和臺灣之間的文化與文學的交流史!


本書特色

★特別針對1980年後在中國大陸再次掀起的接受廚川著作熱潮的現狀探析!
★臺灣新文學運動時期、戰後臺灣與代表日本大正主義的廚川白村著作關聯徹底解透!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推薦序:其實,還是因為「愛」!

工藤貴正教授的巨著《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台灣》,要在下來寫一篇推薦序,其實是很惶恐的。特別是拜讀了如此鉅細靡遺的蒐證與思索,要試圖分析在日本都快要被遺忘的「廚川白村現象」,究竟為什麼在所謂的華語圈中依然有著既定的影響力,著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說起廚川白村,除了他的著作在當年的日本相當暢銷之外,其影響力之所以大的緣故,其實和他的華語譯者的身份相關。在文學界,魯迅和豐子愷譯了《苦悶的象徵》、魯迅也譯了《出了象牙塔之後》、羅迪先譯了《近代文學十講》、任白濤編譯了《戀愛論》、夏丏尊譯了超暢銷的《近代的戀愛觀》……;在電影界,田漢、鄭伯奇還和他本人有過深入的交談、當然還有郭沫若等「創造社」同人和夏衍等人,亦受到他的影響。工藤教授將之比喻為與應與村上春樹現象等量齊觀。這對於較為年輕的讀者或研究者來說,或許會有所疑惑,而這本書,就恰恰為這個研究主題,不只解惑、不只披荊斬棘,甚至可說是開出了一條可行人車之大路了。
在二十世紀初的亞洲,西化的課題、「歐羅巴」的威脅、知識份子的激越……是屬於那個時代的熱血;「自由」是對抗鋪天蓋地幾乎要溺死人的封建思想的救命之索。而「戀愛」則是具體地在身體上實現思想的方式,拿著一本寫著西方文字的書籍,漫步間思索著文學或藝術是苦悶的象徵……這些至今很老文青的、我們對於廚川白村現象的理解,是對的,卻也是籠統的;工藤教授這本大作,翔實精密地探討了同一時代的日本、中國、台灣的現代化中,廚川白村的著作所扮演的西洋文藝思潮指南書的角色、並兼及後續因為翻譯而產生的迴響與變形;在方法論上,以翻譯文學與世界文學為定基之礎石,鋪陳出此一「現象」的前因後果,不只是文學、文化、知識份子論研究之重要參考,更是新世紀,有志研究「泛亞洲主義」者必讀的研究實例。
本書行文工整詳盡,對上述相關研究是至為重要的引航明燈,甚且基於對華語圈知識分期、分界的精準認識,在中國及台灣部分,都也精要地提出了綿密且相關的人、事及出版資料之網絡。更不用說,將日本近、現代文學網絡中,所謂的「左翼」概略式的大旗下,將華語圈知識份子難以理解的日本普羅文學之流變、其間的文藝主張與廚川白村之間的關連予以梳理,中、日知識份子的系譜中,針對廚川白村的戀愛至上主義等主張,耙梳出所謂的「大正浪漫」、「大正生命主義」、左翼階級、理想及普羅寫實主義之間真正的異同和形貌,實在不得不佩服其分析和歸納之能力。更為這些複雜難解的研究課題,找到了切入的支點。
在那個年代,所謂的左翼、所謂的階級解放、所謂的理想,是知識份子熱情之所在。而工藤教授令人深覺興味盎然之處在於,分析廚川白村之餘,同時為華語圈的研究者細細理出日本左翼的實際情況,日本文壇中至今對於普羅文學多數定義在於「追求虛構的理想」及「追求理想性的愛的感覺」,簡言之,當時不談左翼沒朋友、沒愛人所造成的流行現象就是從何而來?相信對華語圈的讀者與研究者來說,或許並不容易理解,普羅文學會被視為是追求時髦與戀愛的評斷。若以電影來比喻的話,大概是黑澤明那部頗受負評的《我的青春無悔》中的那種執著於所謂的左翼精神,但卻又讓真正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覺得與事實相背離的生硬吧!工藤教授行文之間,是在探索這些和廚川白村現象的關連性的。以嚴謹的學術來論證更是艱難,但工藤教授不只以精確的資料及評述來鋪陳,更神來一筆的利用時間點,將有島武郎和波多野秋子的殉情、〈一項宣言〉和廚川白村為了有島武郎所寫的辯解之文〈重複自殺〉、譯者魯迅因和弟弟夫妻不合搬出宅院的事件和當時的《壁下譯叢》相連結,讓人不得不佩服,工藤教授在此展現出了屬於日本的知識份子特有的細膩感性及站在堅實的學術基礎上論述事件時所展演的與過往文人相知相惜的感性文筆。
致後輩的研究者及讀者,不論您是關心日本、大亞洲主義、翻譯、文學、民國文壇等課題或是文青現象,《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台灣》是一極佳的參考研究範式、更為在泛論式的討論前現代的課題時,提供了目標精準又深刻的研究實作。看看,老文青們是怎麼衝破知識的黑霧、怎麼相準了理想,然後,就奮不顧身地「愛」了這一回、那一生!

天主教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何思慎
天主教輔仁大學日文系講師、跨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洪韶翎

簡介

在臺灣與中國大陸進行文學研究,
有誰的名字比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和川端康成等日本代表性作家更具知名度!?
他的作品被系統地譯成中文,堪稱與當今的村上春樹匹敵!?

這個作家超越時代在各個地域生根並保留下來,
他就是廚川白村!
這就是「廚川白村現象」!

廚川白村著作在日本獲得什麼評價?
為何臺灣和中國大陸兩個民國文壇會接受廚川白村的著作與思維?
翻譯後的廚川文體又具有如何的特徵?

作者簡介

工藤貴正
日本愛知縣立大學外國語學院兼國際文化研究院碩士・博士班教授,文學博士(名古屋大學)。專業為中國近現代文化文學與日・中・台比較文化文學。撰著有《魯迅與西洋近代文藝思潮》(汲古書院,2008.9)、《通往現代中國之指南Ⅱ》(白帝社,2009.9)、《中文語境中的廚川白村現象──隆盛・衰退・回歸與連續》(思文閣出版,2010.2)等。

目錄

推薦序:其實,還是因為「愛」!/何思慎、洪韶翎
前言/潘光哲

序 章 何謂中國語境中的「廚川白村現象」
第一章 廚川白村著作的普及與評價──以日本同時代人的評價為中心
第二章 民國文壇知識分子對廚川白村著作的反應
第三章 圍繞三位譯者接受《近代的戀愛觀》的差異
第四章 魯迅譯・豐子愷譯《苦悶的象徵》的誕生及其周邊情況
第五章 翻譯作品中的廚川白村──以魯迅譯・豐子愷譯《苦悶的象徵》為中心
第六章 一個中學教師的《文學概論》──本間久雄《新文學概論》和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出了象牙之塔》的普及
第七章 《近代的戀愛觀》中描寫的戀愛論對文藝界的波及與展開──以比昂松和施尼茨勒的翻譯狀況為例
第八章 臺灣新文學運動與廚川白村──來自北京的「大正生命主義」
第九章 廚川白村在戰後臺灣──持續性普及的背景、要因以及方法
終 章 廚川白村著作的回歸與其研究意義

附錄 廚川白村生平及寫作年表(1880-1923)
【參考資料1】 民國時期廚川白村著作單行本的出版狀況(以出版年代篇為順)
【參考資料2】 任白濤翻譯《戀愛論》兩種
【參考資料3】 夏丏尊譯《近代的戀愛觀》目錄
廚川白村著『近代の戀愛觀』目錄
【參考資料4】 在報刊雜誌和選集上廚川白村的譯作以及聯以評論(民國時期)
【參考資料5】 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出了象牙之塔》的出版狀況

作者及編譯簡介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