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社會科學
臺灣政經轉型下之制度變遷
- 作者 /
王業立、宋興洲、傅恒德主編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7
- ISBN /
9789869296380
- 定價 /
NT$
560
- 優惠價 / NT$
504
The Political,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aiwan
2008年的金融風暴如何影響臺灣的財政制度?
我國的社會福利與高等教育又出了哪些問題?
本書特色
王光旭、王篤強、史美強、李 成、吳秀照、宋興洲、卓俊雄、林庭麒、
洪秀芬、高迪理、黃依筠、黃莉娟、賀惠玲、廖培賢、陳文典、陳世佳、謝甄滿。
── 十六位跨領域專家學者聯合診斷 替臺灣政經制度改革提供處方!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論 制度與制度變遷/宋興洲
壹 制度論:從舊到新
1950 年代以前,政治學雖不乏以制度研究為焦點,惟其主要在描述憲法、法律體系和政府結構。1960 年代以後,行為學派及理性選擇理論則取而代之成為主流。然而,馬墀和歐爾森(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Olsen)兩位美國學者於1984 年撰文批判主流政治學為「化約論」(reductionist),因為行為學派只把制度視為個人角色、地位和學習反應的集合而已,而理性選擇理論學者只不過視制度為個人基於功利極大化的偏好,進行選擇的積累罷了。相對地,兩位學者認為,政治制度在塑造政治結果上扮演著更自主性角色。他們並主張,政治生活的組織有其不同之處,因此「官僚機構、立法委員會、上訴法院都是社會勢力互相競爭的場域,它們同時也是界定和保衛利益的標準操作程序集合體與結構。它們本身就是政治行動者」。由於兩位學者對制度的重新詮釋,因而他們稱其為「新制度論」(New Institutionalism)。
基本上,新制度理論不止一個,而是至少有七個(Peters, 1999),包括:(一)規範性制度論(normative institutionalism),研究「具體展現在政治制度中的規範和價值是如何塑造個人行為」;(二)理性選擇制度論(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主張「政治制度是規則和引導的系統,個人處於其中試圖極大化其功利」;(三)歷史制度論(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檢視「政府體制制度設計的選擇是如何影響個人未來的行動與決策」;(四)經驗性制度論(empirical institutionalism),類似傳統的制度研究,區別不同的制度類型,並分析其對政府作為的實際影響;(五)國際制度論(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ism)顯示「國家行為是受到國際政治生活的結構性限制所引導」(六)社會學制度論(socialinstitutionalism),研究「制度創建意義的方式(也就是說,舉凡對個人有意義的事物皆是其所處的制度所塑造而成)」;(七)網絡式制度論(network institutionalism),顯現「個人、團體之間(包括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團體之間、以及團體與團體之間)規律化,但通常非正式,的互動形態是如何形塑政治行為」。
以上七種制度論(通稱新制度論)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視制度如何塑造或便利個人的行為和選擇,而其共同點則是制度影響個人或團體。這是新制度論展現的理論解釋力。申言之,研究新制度論的學者是在「重新找回政治」(Bringing Politics Back In)的反省之下(Cammack, 1992:403),肯定「制度」乃中介及結構化政治過程的重要變項,進而強調制度的相對自主性功能。惟對於如何看待制度與個體行為之間的聯結,以及如何解釋制度起源與變遷等兩大議題,根據美國學者,豪爾與泰勒(Hall and Taylor, 1996)的看法,一般將新制度論分為「理性選擇制度論」、「社會學制度論」與「歷史制度論」三大支系。簡言之,若就制度的角色相對於個體與結構間的位置而言,「理性選擇制度論」認為制度雖然影響個體的選擇與行動,但並非絕對的因素;「社會學制度論」認為制度本身即鑲嵌於更大的社會或文化結構,個體選擇幾乎不足以發揮作用;而「歷史制度論」則主張制度在形塑個人行為與選擇方面確實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同時也受限於結構因素的影響。換言之,以「偏好」為基礎,「理性選擇制度論」是一種「以行為者為中心」(agency‐centered)的研究途徑,「社會學制度論」的研究途徑是「以結構為基礎」(structure‐based),而「歷史制度論」則是兩者的折衷(Clark, 1998;Koeble, 1995)。
簡介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change, if it is in the right direction.”──Winston Churchill
自一九八零年代起,臺灣見證了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轉型。然而,未來臺灣能否維繫轉型的成果,關鍵仍在主政者用什麼制度來解決經濟發展、政治與社會整合、及公眾對稀有資源的大量需求所造成的政經問題。政治制度對經濟發展的許多層面,包括成長、投資、通貨膨脹、人力資本、所得分配、財產權以及出生率,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我們必須從過往歷史中分析制度的優劣。本書為一橫跨政治、經濟、社福、教育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匯集了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各科系的專家們,以「政經制度變遷」為題,運用「歷史制度論」的途徑,針對臺灣近二十年來的政治與經濟轉型下的制度變遷提出建言。本書所觸及的議題包括了金融風暴對銀行制度的影響、貨幣政策、公司之社會責任、福利民營化的進程,以及行政院組織再造等。
作者簡介
王業立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博士,現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其研究領域涵蓋選舉制度、投票理論、地方政治與比較政治。
宋興洲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其研究領域涵蓋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社會科學計量研究法。
傅恒德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其研究領域涵蓋政治行為、比較政治、政治學研究法。
目錄
目錄
主編簡介
作者群簡介
主編序
導 論 制度與制度變遷/宋興洲
壹 制度論:從舊到新
貳 制度和穩定
參 制度為何變遷
肆 制度變遷的分析架構
伍 本書各章的制度性探討
陸 參考文獻
CHAPTER 1 金融風暴下銀行業之成本效率與要素配置行為分析─以臺灣為例/賀惠玲、林庭麒、陳文典
壹 前言
貳 文獻回顧
參 研究方法
肆 資料來源與說明
伍 實證結果分析
陸 結論
柒 參考文獻
CHAPTER 2 金控公司旗下銀行業之效率分析/賀惠玲、黃依筠
壹 前言
貳 文獻回顧
參 理論基礎
肆 模型設定
伍 實證模型
陸 資料來源與說明
柒 實證結果
捌 結論與建議
玖 參考文獻
CHAPTER 3 名目所得目標區的蜜月效果分析─政策不確定情況下的探討/廖培賢、黃莉娟
壹 前言
貳 理論架構的建立與政策確定情況下蜜月效果的分析
參 上限邊界不確定情況下的蜜月效果分析
肆 重整不確定情況下的蜜月效果分析
伍 結論
陸 參考文獻
CHAPTER 4 從歷史制度論觀點檢視臺灣社會福利民營化的推進歷程與發展/吳秀照、高迪理、王篤強
壹 前言
貳 文獻探討
參 研究重點與研究方法
肆 臺灣在1980 年代前的社會福利環境及1980 年代公私合作的萌芽
伍 從歷史制度論觀點探討臺灣社會福利民營化的推進歷程
陸 從臺灣社會福利民營化的路徑發展反思福利民營化的重要議題與非預期結果
柒 結論
捌 參考文獻
CHAPTER 5 德國股份公司之經營監控機制與其對企業社會責任之實踐/洪秀芬
壹 前言
貳 德國股份公司之經營監控機制
參 德國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之實踐
肆 結論
伍 參考文獻
CHAPTER 6 公司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之調和與實踐/李成、卓俊雄
壹 前言
貳 公司社會責任之基本意涵
參 公司社會責任於各國發展趨勢
肆 結論與建議
伍 參考文獻
CHAPTER 7 行政院組織再造之歷史制度分析,1987-2012/王光旭、史美強
壹 前言
貳 文獻檢閱
參 組織改造的初始條件(-1995)
肆 組織改造的關鍵時刻(1996-1999)
伍 組織改造的結構持續與逆向過程(2000-2008)
陸 改革僵局的突破:新的政策之窗(2009-2012)
柒 行政院組織改造的路徑選擇與依賴效果
捌 代結論
玖 參考文獻
CHAPTER 8 臺灣高等教育擴張與均等性之探討/陳世佳
壹 研究背景與動機
貳 臺灣高等教育的擴張現象
參 教育均等性
肆 研究方法
伍 資料分析
陸 結果與討論
柒 參考文獻
CHAPTER 9 高等教育與地位取得之探討/陳世佳、謝甄滿
壹 前言
貳 文獻探討
參 研究方法與設計
肆 統計分析與結果
伍 結論
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