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臧卓回憶錄——藏書與讀史
- 作者 /
臧卓 原著;蔡登山 主編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7
- ISBN /
9789869315371
- 定價 /
NT$
400
- 優惠價 / NT$
360
刺殺宋教仁為何誤了民國與袁世凱?
北洋軍閥的由來、長成與分立。
民國匪閥張作霖、王天縱、孫殿英因何興起?
唐生智手下大將、汪精衛身邊要員──臧卓
又一精闢分析北洋軍閥與民國史事的珍貴回憶錄。
本書特色
★本書在作者生前並未結集成書,卻是其親歷親聞雪藏數十年而首度出版的重要著作。
★作者臧卓繼《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以及《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後,又一精彩珍貴的回憶錄。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臧卓和他的回憶錄】/蔡登山
最早記得臧卓的名字,是看了上海家族研究專家宋路霞女士,採訪孫曜東而寫成的回憶錄《浮世萬象》(二○○四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該書其中有一節寫到〈張伯駒一品香酒店搶潘妃〉,張伯駒何許人也?他和末代皇帝溥儀的族兄溥侗、袁世凱的次子袁寒雲、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並稱「四公子」。張伯駒除是著名的詩詞學家外,還集鑑賞家、書畫家、京劇藝術研究者等身分於一身。
孫曜東說:「張伯駒早年曾有過兩位太太,一位是封建家庭父母給作主的,一位開頭關係還好,由於志趣不同,日久也就乏味了。他最鍾情的、並與之相攜到老的是第三位太太--後來成為著名青綠山水畫家的潘素女士。潘素女士,大家又稱她為潘妃,蘇州人,彈得一手好琵琶,曾在上海西藏路汕頭路路口『張幟迎客』。初來上海時大字認不了幾個,但人出落得秀氣,談吐不俗,受『蘇州片子』的影響,也能揮筆成畫,於是在五方雜處、無奇不有的上海灘,曾大紅大紫過。依我看,張伯駒與潘素結為伉儷,也是天作一對,因為潘素身上也存在著一大堆不可理解的『矛盾性』,也是位『大怪』之人。那時的『花界』似乎也有『分工』,像含香老五、吳嫣等人,接的客多為官場上的人,而潘妃的客人多為上海白相的二等流氓。紅火的時候天天有人到她家『擺譜兒』,吃『花酒』,客人們正在打牌或者吃酒,她照樣可以出堂差,且應接不暇。那時有些男人喜歡『紋身』,即在身上刺花紋,多為黑社會的人,而潘妃的手臂上也刺有一朵花……最終她的『內秀』卻被張伯駒開發了出來。」
孫曜東又說:「張伯駒在鹽業銀行任總稽核,實際上並不管多少事,整日埋頭於他的書畫收藏和京劇、詩詞,每年到上海分行查賬兩次,來上海就先找我。其實查賬也是做做樣子的,他來上海只是玩玩而已。既然來玩,也時而走走『花界』,結果就撞上了潘妃,兩人英雄識英雄,怪人愛怪人,一發而不可收,雙雙墜入愛河。張伯駒第一次見到潘妃,就驚為天女下凡,才情大發,提筆就是一副對聯:『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韆鞦胡語入琵琶。』不僅把『潘妃』兩個字都嵌進去了,而且把潘妃比作漢朝的王昭君出塞,把她擅彈琵琶的特點也概括進去了,聞者無不擊掌歡呼。可是問題並非那麼簡單,潘妃已經名花有主,成為國民黨的一個叫臧卓的中將的囊中之物,而且兩人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誰知半路殺出了個張伯駒。潘妃此時改口,決定跟定張伯駒,而臧卓豈肯罷休?於是臧把潘妃『軟禁』了起來,在西藏路漢口路的一品香酒店租了間房把她關在裏面,不許露面。潘妃無奈,每天只以淚洗面。而張伯駒此時心慌意亂,因他在上海人生地不熟,對手又是個國民黨中將,硬來怕惹出大亂子,他只好又來找我。我那時候年輕氣盛,為朋友敢於兩肋插刀。趁天黑我開出一輛車帶著伯駒,先到靜安寺路上的靜安別墅租了一套房子,說是先租一個月,因為那兒基本都是上海灘大老爺們的『小公館』,來往人很雜,不容易暴露。然後驅車來一品香,買通了臧卓的衛兵,知道臧不在房內,急急衝進去,潘妃已哭得兩眼桃子似的。兩人顧不上說話,趕快走人。我驅車把他倆送到靜安別墅,對他們說:『我走了,明天再說。』其實明天的事伯駒自己就有主張了:趕快回到北方,就算沒事了。」
當時臧卓是國民黨的一位中將,潘素差一點成為他的壓寨夫人,幸虧孫曜東即時救出,終於成為張伯駒夫人,也成為一位著名畫家,當今名作家章詒和女士還跟過潘素學過畫。試想潘素當時若成為臧卓將軍夫人,則她的一切歷史將改寫了。
對於臧卓我當時的瞭解僅止於此,後來才知道臧卓晚年在香港而且改名為臧勺波。那是在朱子家(金雄白)的《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第一冊篇末,金雄白寫有一篇贅言,提到:「本書在寫作與編印中,承讀者給我的指正,姚立夫先生對我的協助,顏加保先生、臧勺波先生、汪希文先生,以及不願發表姓名的若干朋友們,供給了我寶貴的資料與圖片,伍爰女士為我讎校,吳漱溟先生為我署簽,在此一併表示我衷心的謝意。」這讓我將臧卓與臧勺波的名字連接起來,之後根據我蒐集的資料並參考唐張新編著的《建湖將軍譜》,得出一簡單的生平簡介。
臧卓(一八九○年生,一九七五年歿)其名一作臧焯(《臧氏家譜》),字勺波,筆名一勺,江蘇鹽城人。父親是個窮秀才,屢試不第,只得在邑中設館教書。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他十一歲時在私塾讀書,旨在博取科名,適科舉廢止,稍長到南京考入陸軍,先後在陸軍小學、陸軍中學共五年。辛亥那年他正屆陸軍中學畢業,參加武昌起義,南北統一後,他在北京參謀本部當第五局(管戰史)科員,但不久辭職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繼續讀書,深受校長蔣百里賞識。民國三年上學期,在保定軍校畢業後,分發到江蘇馮國璋那裏做見習軍官候補排長,六個月期滿後,又回到北京。後到北京高等師範(即後來的師範大學,在北京琉璃廠廠甸)當地理教員,講地球投影及中國兵要地理。
民國十三年,臧卓調任陸軍部少將機要科長,後受南方革命影響和軍校同學之招,悄然南下,參加國民革命軍。民國十六年,任職武漢衛戌司令部。北伐期間,他先後在陳銘樞的第十一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任參謀長。民國十九年,唐生智組織「護黨救國軍」進行第二次武裝反蔣失敗後,臧卓隱寓於上海,時常在《新聞日報》上發表對時局的主張,蔣介石閱後頗有讚賞,特地召見,意在籠絡。蔣介石問其是否與唐生智脫離關係,臧卓答以「關係脫離,感情還在」,為蔣介石所忌,未予重用。其間,臧卓就個人戎馬生涯作了筆憶,著成《萬里征驂錄》,「辭含珠璣,時譽甚隆」。後來唐生智就任陸軍訓練總監,臧卓應唐生智之招,就任中將訓練所長。民國二十六年「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西遷,唐生智留守南京,臧卓在城防設施方面多所建言,並為唐生智所倚重。南京失守後,臧卓隨軍退至武漢。不久,臧卓悄然折回上海。臧卓與汪精衛私交甚篤,民國二十九年汪偽南京政府成立,臧卓亦落水當了漢奸,先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會第二廳、第一廳廳長、點編委員會主任委員,點編華中和平軍四十餘萬,最後調任蘇北行營主任,統轄兩個集團軍,計十三個師,號稱十萬人之眾(實際七萬餘人),清剿盤據蘇北之新四軍。後因汪偽政權內鬨,被以「清鄉剿共不力」之名解職。
抗戰勝利後,臧卓潛居香港,以教書為生,開始以私家教讀為主,學生之中,分為研究與補習兩種。後於民國四十七年入聯合書院,講授「詩學通論」,後又教「斷代史」、「專書選讀」、「駢文選讀」,也擔任過「詩詞選」、「左傳」、「荀子」、「莊子」、「老子」等課,從聯合書院到後來改組為聯大,前後擔任教職有十四年之久。在光夏書院教書則前後兩年,因後來學校關門而作罷。在遠東書院則勉強教了一個月。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雖為武人,但學識淵博,晚年能在書院教詩詞及國學課程,可見其文史功力,至於文筆粲然更為其餘事。其所著《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這本回憶錄就是一九七○年一月起在香港《春秋》雜誌連載,原名《蔣汪與我》,但並未結集成書,這是他晚年的回憶錄,刊登時就一紙風行。後來經過我整理於二○一四年一月間由「獨立作家」(秀威資訊)出版,引起極大的迴響。
作者是國民政府的中將,參加北伐,對當時的各路軍閥都相當熟稔。曾以「射陵外史」寫有《北洋成敗縱橫談》數萬字長文(已收入「獨立作家」出版的《北洋軍閥:潰敗滅亡》),鞭辟入裡,允為公論,讀者稱頌。
《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一書則細寫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的離合,張作霖與張學良父子,唐生智與蔣介石之間的叛離與復合再叛離的經過。尤其作者是唐生智手下的大將,對民國十九年,唐生智組織「護黨救國軍」進行第二次武裝反蔣失敗,箇中內情有多所著墨,此是外界所難以得知者。另外作者出身於保定軍校一期,因此有長文敘寫保定軍校的校史,及後來出身於保定的名將每人的出處,是極為珍貴的史料。本書在作者生前並未結集成書,編者就其所刊登於老舊雜誌的文章,依類編次而成,是作者親歷親聞卻雪藏數十年而首度出版的重要著作。此書是臧卓繼《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後,又一精彩珍貴的回憶錄。
《臧卓回憶錄──藏書與讀史》顯示出臧卓不單單是位武將而已,他其實自幼飽讀詩書,十一歲參加縣考的幼童考試,後來又參加過一次府試、一次院試。院考為決定秀才去取之考試。主考為江蘇學政(俗稱學臺)唐景崇,只考了頭場,就奉光緒帝諭旨,廢科舉、辦學堂。從唐朝以來千餘年的科舉制度終告結束,而臧卓也失去他可能考上秀才的機會。而後投考江蘇陸軍小學、又升入陸軍第四中學,再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從此由可能的文秀才而成武將軍。
儘管如此,他仍有著傳統讀書人的積習:竊好圖書、偏娛文玩。他蒐藏既富,曾經還想蓋座私人的圖書館,但後來因北伐抗戰,戰事連連,這批收藏的圖書古玩,輾轉搬遷,終至損失殆盡,只能存於記憶之中了。
由於遍讀史書,對於朝代之興替,自有他獨到的見解,他分析北洋軍閥,甚至民國史事,可謂精闢!加上許多事件由於是他親見親聞,更有其史料之價值。
簡介
臧卓自幼飽讀詩書,惟適逢光緒皇帝諭旨,廢了自唐朝以來千餘年的科舉制度,臧卓也因此失去考上秀才的機會,從此由可能的文秀才而成武將軍。儘管如此,他仍好藏閱圖書、收玩文物。他蒐藏既富,曾經還想蓋座私人的圖書館,但後來因北伐抗戰,戰事連連,這批收藏的圖書古玩,輾轉搬遷,終至損失殆盡,只能存於記憶之中了。
由於遍讀史書,對朝代之興替,自有其獨到見解,他分析北洋軍閥,甚至民國史事,可謂精闢!譬如:刺宋案對袁世凱的影響,民初有關政體、兵源、服御之變化,評述影響清末危亡的多位封疆大吏等,加上許多事件均由他親見親聞,更增添史料之價值。
作者簡介
臧卓 原著
江蘇鹽城人。保定軍校一期,深受校長蔣百里賞識。畢業後,分發到馮國璋部隊做候補排長,後到北京高等師範當地理教員。民國十三年,任陸軍部少將機要科長。民國十六年,任職武漢衛戍司令部。北伐期間,先後在陳銘樞的第十一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任參謀長。後來唐生智就任陸軍訓練總監,臧卓任中將訓練所長。汪精衛南京政府成立,臧卓先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會第二廳、第一廳廳長、點編委員會主任委員,最後調任蘇北行營主任。抗戰勝利後,臧卓潛居香港,以教書為生,在聯合書院,講授「詩學通論」,後又教「斷代史」、「專書選讀」、「駢文選讀」,也擔任過「詩詞選」、「左傳」、「荀子」、「莊子」、「老子」等課。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雖為武人,但學識淵博,晚年能在書院教詩詞及國學課程,可見其文史功力,至於文筆粲然更為其餘事。故其所著回憶錄在雜誌上刊登時就一紙風行。
蔡登山 主編
文史作家,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臧卓和他的回憶錄/蔡登山
【輯一 孤羈海外尋舊夢】
回憶我已失落的一個小型圖書館
【輯二 人間世今昔談】
前言
一、 王霸之今昔觀
二、 戰爭與兵法之今昔觀
三、 無限滄桑話黌宮
【輯三 春秋今繁露】
一、 憶述昔年的書院與私塾
二、 回憶七十年前的童年生活
三、 刺宋案誤了民國誤了袁世凱
四、 清末民初的幾個特殊人物
五、北洋軍閥源流分析概論
六、漫談民國的匪閥
七「集團綁票」與「新潮搶匪」
八、漫談世界十大變!
九、今之五霸與七雄
十、春秋時代的十個名女人
十一、從越戰想起幾場春秋之戰
十二、春節無俚話官場
十三、提起官場話題多
十四、想起當年考秀才
十五、官謠懨懨兆興衰
十六、遺篇傷逝者、開國寫珍聞
十七、姚民哀與潘月樵合傳
十八、觀人之法莫妙八圈麻將
十九、憶述清末幾位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