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俱往——魯迅、胡風、周揚及其他

笑談俱往——魯迅、胡風、周揚及其他

  • 作者 / 周正章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09-10
  • ISBN / 9789862213032
  • 定價 / NT$ 420
  • 優惠價 / NT$ 378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本書特色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邵燕祥
周正章先生將他近年的著作囑序於我,我想,他大概著眼於我們都非學者專家,而同在「業餘作者」之列吧。
直到這回看到他為這部書稿寫的序跋,我才知道他的生平,確認他從事研究的「業餘」身份。一是已過退休之年,二是純為個人志趣,依我看也算得一種優勢:不像專業研究人員,要受到「官學」體制行政管理的種種限制;而可以一逞思想之自由,循著我自己選擇的方向,研究我所願研究的課題,尊重事實,追求真理,把研究成果寫出來,不問是否合乎規格,也不求在什麼規定的「權威刊物」「核心刊物」發表,東方不亮西方亮,庶可免於「削足適履」,更不至於「曲學阿世」,豈不快哉!
當然,這不是說作為業餘作者、研究者,就可以信馬由韁,相反,我看到周正章先生認真細緻的考證功夫。他的研究似從關於魯迅先生的死因開始,這完全符合他學醫出身的職業道德,他正是以從醫的精神和態度,一絲不苟地進入了搜集證據、做出判斷的過程。他的文章都不是大而化之的誇誇其談,重證據,有細節,因此賦有說服力。
在他近年發表的文章中,有一些如《魯迅先生死於須藤誤診的真相》、《魯迅話說「假如活著會如何」》、《胡風事件五十年祭》、《馬克思、倫勃朗與阿壟》、《話說「日丹諾夫情結」──周揚與胡喬木的1983 年裂變》,贏得了讀者的好評,我也就是這樣的讀者之一。魯迅、胡風、周揚、胡喬木,這幾位話題的中心人物,不是像今天一般傳媒上的熱點,一時「吸引眼球」,轉瞬隨風而逝。他們在現代中國歷史上,先是在左翼文壇,繼而在全國範圍,代表著知識份子的不同類型,他們的命運標誌著中國不同時期權力者與知識份子複雜曲折關係的印跡。特別是從這個視角,可以窺見中共與知識份子關係之一斑乃至一般。中國現代知識份子身上無不留有歷史的烙痕,他們的故事就不僅是「話題」,而是歷史的旁證了。
關於這幾位歷史人物,全書大部分是圍繞他們而寫,這裏不必多說。其中魯迅、胡風、周揚都為廣大讀者所熟悉,即使沒有讀他們多少著作,但他們的名字總是耳熟能詳的了。只是胡喬木恐怕還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曾入清華大學,不知他當時是否與錢鍾書、季羨林交往,但後來是一直以老同窗相標榜的。大約一年後,他就南下,在上海參加左翼社團活動,這時應已加入中共。1937年抗戰開始前後去陝北,曾任毛澤東秘書多年。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曾說《毛澤東選集》中的若干篇文章是他所寫,擬編入自己的文集,這個要求未得到完全的滿足。文革後期「批鄧」階段,他曾揭發鄧小平,文革後鄧小平以他是「黨內第一枝筆」而原諒了他。遂死心塌地效忠於鄧。據說「一日無君則惶惶然」。1979 年替鄧起草關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稿。後與鄧力群一起,多方為胡耀邦、趙紫陽等的改革開放施政設置障礙,包括策劃「清除精神污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不叫運動的運動。他與周揚的矛盾,從「白髮漁樵江渚上」看來,似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意味,雖然都屬中共黨內的內鬥,但也不是一無是非可辨的吧。
周正章先生此書,不是必讀之書,但是可讀之書。
2009 年8 月17 日

簡介

本書以史實為經,長期的積累、反覆的思索與深入的研究為緯,對1936年魯迅死因真相的撲朔迷離、1949年後阿壟首次提出關於神化領袖問題的第一次文藝批判、1955年胡風事件的來龍去脈、1983年周揚與胡喬木關於人道主義與異化論爭的前因後果等,諸多眾說紛紜的重大文壇課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填補了學術空白,贏得了廣泛認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此外還對一些較為敏感的文藝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由於作者善於運用史料,重於邏輯思維,敢於突破舊說,在爭嗚中擅長駁論,確立新說,並經受了論戰的考驗,致使所論成為學界定論。因視角特異,眼界開闊,令同仁刮目相看;因力避學究式研究方法,關注當下社會思潮,並注重增強可讀性與趣味感,使讀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簡介

周正章,生於1941年,南京人。主治醫生,後主編過報紙、南京交通年鑒、南京交通志。自1979年以來發表作品,遍及大陸及港臺報刊,計二三百萬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中國魯迅研究學會、江蘇省作家協會、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魯迅研究會理事。

目錄

題  辭
推 薦 序 邵燕祥 
自  序 

魯迅先生死於須藤誤診誤治真相
關於魯迅死因、毛羅對話等問題—駁秋石「愛護魯迅」的「道義」
宋慶齡捐贈魯迅的喪儀?—三駁秋石:究竟是誰不講真話
魯迅死於「肺氣腫」還是「氣胸」?—答王錫榮
關於魯迅死因問題中的「假傳聖旨」—答陳漱渝
一個捉襟見肘的假設—就魯迅死因商榷於北岡正子
魯迅話說:「假如活著會如何?」
扶魯迅棺柩者十二人是誰?—讀孔海珠著《痛別魯迅》感言
魯迅首倡「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魯迅「摩羅詩力說」洪橋今譯本〉序
《魯迅日記》中的胡風
魯迅、胡風和茅盾的一段交往—關於英譯本《子夜》的介紹
胡風事件五十年祭
馬克思、倫勃朗與阿壟—1949年後關於文藝問題批判的「第一槍」
我觀阿壟的《南京血祭》—寫在阿壟誕生百年、逝世四十年之際
緣何一篇散文塵封半個世紀之久?
遭非議的無名氏和他的抗日抒情散文—〈薤露〉和〈火燒的都門〉
我說中國文藝批評的「虎氣」
文學的趣情理與烹飪的色香味
一息尚存 不說再見—吳奔星先生二三事
話說「日丹諾夫情結」—周揚與胡喬木的1983裂變

主要參考資料

後  記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